嶺南走筆
作者:王衛華
王衛華 湖南衡南人,廣州市作家協會會員,花都區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廣州市花都區委宣傳部。愛好散文、詩歌寫作,先後發表各類文學作品數萬字。
看慣了連綿起伏的群山峻嶺,看慣了拍岸驚濤的江海湖泊,卻看不厭屋門前流過的那條小河——巴江,在炭步人的心裏,巴江就是一道百看不厭的風景,就是一縷扯不斷的鄉情,就是一段刻在心底裏的曆史記憶。《花縣誌》上記載:“相傳南宋時期,北方居民南遷此地,以燒炭謀生,於巴江邊堆炭外運,遂成外運碼頭,俗稱‘步頭’,故名炭步,明朝以後,商業繁榮,形成集市,習稱炭步圩。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初,此圩遭日軍焚燒,淪為廢墟。抗戰勝利後,才逐漸恢複繁榮景象。”可見,巴江之於炭步,不僅是炭步名稱的由來,更是炭步人流在血液裏的印記。
巴江河發源於清遠市的坑尾,從清遠興仁流入花都境內,經國泰、白坭、赤坭、炭步,至新街水口進入廣州市白雲區及南海之間,與流溪河在鴉崗交彙,再經石門彙入珠江,巴江河是北江注入珠江的支流。據清光緒五年(1879年)本《廣州府誌》載:“巴江水上通清遠,下達石門,其水屈曲如‘巴’字,故名。”
自從清代花縣首任知縣王永名主持評選“花縣八景”,數百年來,“巴江煙雨”一直聞名遐邇,然而,當花都區再次評選“新花都八景”,“巴江煙雨”卻止步16強,黯然退出。帶著些許惋惜些許懷古的心情,我欲乘興沿巴江河岸尋找當年那令人心醉的詩情畫意。
從廣清高速公路沿風神大道往西南約8公裏,在民主村的南端、通往炭步公路的右側,有條4米見寬的舊水泥路直入,或者從飛達電器廠南側的飛達路往鴨湖村方向,左轉至水泥舊路,然後依照“家鄉漁村”的指示牌前行,便可到達巴江河邊。道路並不寬敞,但兩旁的馬尾鬆依次挺立,縱然是炎炎的夏日,也隻是透過參天大樹漏下斑駁的陽光,清涼的樹陰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深邃和恬靜,確是避暑休閑的好去處。
至“鴨湖村”牌坊時,往右接巴江防洪大堤,往左是一座修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石拱老橋,現在已不通車,隻可步行或騎自行車、摩托車穿行,橋上古藤青苔似乎在訴說著曆史的滄桑,被磨得有些圓滑的青石板也記錄著曾經人流如熾的歲月。
石橋下便是巴江河,河水有些泛綠。橋頭右側距河邊十餘米處有一座古式建築,髻簷雕宇,青磚綠瓦,有說這座三進式建築建於明朝,是古時未通橋時渡巴江的“侯船”亭,由於未加保護,如今已是雜草瘋長,瓦殘磚斷,牆空梁歪,盡顯風雨坎坷,在扼腕歎息之餘仍可見古風古貌的遺韻,似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在靜靜地守候著千百年的巴江煙雨。河對岸從橋頭往下遊200米的位置,據說原是炭步通往廣州的舊碼頭,已不見古跡,也沒有了以往的繁忙,不遠處幾條挖沙船在河麵靜靜地躺著,如果有夕陽遠照,也不失為一道曼妙的風景。
站在石橋上,往河下遊望去,河道曲折,隱於茂密的樹叢中,可觀之景不多。但可見約700米的遠處,於1993年修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炭步大橋,橋全長605米,淨寬19米,是往返花都城區的主要通道;再往下遊約2公裏處又有前年才通車的西二環巴江河特大橋從河上橫跨而過,是連接廣州與佛山、肇慶的大動脈。老、中、新三座大橋,便構成了炭步鎮內巴江河上的交通樞紐,也見證了這座城鎮的經濟發展史。如能順著河道再往下走,從西二環大橋往下遊3公裏處,便是1994年9月建成的花都港,屬國家二類開放口岸,現港口吞吐量可達到年20萬標準箱,是花都重要的進出口岸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因汽車工業發展的需要,擴建改造工程也已啟動,計劃於三年內完成,改造之後的花都港可以停泊1000噸級貨輪。
如果說石橋下遊的巴江是一個村姑,屬於簡樸直白的美,那麼上遊的巴江便是一位深閨少女,婉約清韻,直叫人情漾心酥、遐想萬千。放眼望去,河道寬闊,水流平緩,淺波輕漾,那是少女的情懷,似是以萬般柔情欲將你淹沒其間;岸掩綠陰,堤長草青,鬱鬱蔥蔥,那是少女的秀發,透出陣陣清香撩鼻;又有村舍錯落而座,遠山層疊映江,極目遠眺,山繞輕霧,雲飄絮飛,那是少女的裙袂,你的思緒便也隨之漫轉輕飛,伴有一陣清爽的河風迎麵拂來,好不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