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影《第一書記》說開去(外二篇)
隨心隨議
作者:尹廣
尹廣 曾從軍27載,從小愛好文學,至今已在《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羊城晚報》等軍內外報刊雜誌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並在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上發表雜文、時評等,曾經創作文藝作品有詩歌、小說、獨幕話劇、報告文學等。
在聰明人流行的今天,老實人往往像大熊貓一樣稀罕,正因為稀罕,每次看到讓世俗稱為老實人的人,我都會特別激動。
影片《第一書記》真實再現了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原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同誌的光輝事跡。就影片的題材而言,這是一部人們常說的“主旋律”,但它卻沒有一些“主旋律”影片常見的直白、生硬、做作的通病。
是的,我喜歡老實人。老實人沒有城府,想跟哪個人交朋友,他會把心掏給你。影片中,在得知可以被選派到農村任職的消息後,沈浩經曆了猶豫,但最終下定了決心,他到小崗村的理由,不想在機關混日子,要到下麵實現自己的價值。他的一句“我就想幹點兒事兒”掏心窩的話反反複複講了一遍又一遍,真誠可信。真誠乃是人類最為寶貴的品格,盡管往往會付出代價。
人生有兩大誘惑,一是金錢,一是美色。許多聰明人都栽在這些誘惑上,老實人都往往能守住生命的根。全片用集資修路、重修大包幹紀念館、保護公有財產不被私人占有、架橋通路、招商引資等幾個重點事跡,把一個目光長遠、剛正不阿、吃苦耐勞、執著堅毅的第一書記形象,令人信服地矗立了起來。實際上,老實人也“需要錢”,卻信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人生信條;老實人也並非拒絕美色,但懂得“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的道理,對配偶以外的異性,永遠止於精神上的欣賞。
老實人不愛跟潮。他是否做某件事,隻是取決於這件事價值的大小,而不會什麼時髦就追逐什麼。影片中,沈浩原來的上級提升,原本他是可以接替其位置的,但此時他已經是小崗村的第一書記了,妻子惋惜地對他說:“這有蘿卜的時候就盼著有坑,現在有坑了,蘿卜卻沒了。”沈浩回答說:“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誰說我沒有坑,小崗村那麼多土地,肯定有我的坑。”一個人無論地位高下,官職大小,隻有找到自己的定位,腳踏實地地去工作,就定能做出一番成績。實現自身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曆史上,那些成就了實實在在的事業,能夠長久地停留在時間峰頂的老實人,比如司馬遷、李白、曹雪芹、梵高、陳景潤等,幾乎都顯得有些不合群,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老實人懂情,但更忠義。沈浩來到小崗村,遠離家庭,對妻子、女兒和母親都不能盡到自己的責任,他因此常會愧疚難過。女兒生日,好不容易抽出時間給女兒慶祝,但村裏出了事情他必須趕回去。工作和家庭之間艱難的取舍,他糾結的表情深深感染了觀眾。影片中沈浩也會覺得勞累、困惑,所有普通人應有的情緒他都有,老實人真性情,不掩飾、不做作,不虛偽,更不會背後搞小動作。也許私下交談時他未必讚同朋友說的某句話,但他不會將朋友說過的不那麼明智的話傳播出去,他知道這樣做顯示不了自己的高明,卻會重重地傷及朋友,碰到誰攻擊自己的朋友,老實人肯定會在第一時間為朋友辯護,辯護不過,或會呼呼掉頭離開,或撕破臉麵幹一場。
老實人心善,寧可失掉個人麵子也要挽回他人尊嚴。看到五保戶吳奶奶守著獨子被強拆後的空墳的情景,沈浩率村幹部冒雨為強拆的過錯而披麻戴孝。農村人都知道在自己老人尚在世時為別人披麻戴孝是多麼不孝。老實人在乎自己的尊嚴,但把群眾的口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看重自己的羽毛,知道一個人潔白的羽毛不會從天下掉下來,所以,他會拚命地煽動自己的翅膀,去驅散塵埃彌漫的雲煙氤氳,為此會弄髒自己的翅膀,甚至折斷自己的翅膀。
沒有人不想獲得人生的輝煌,得到幸福快樂的生活,老實人也如此。老實人之所以被稱作老實人,是因為他們不愛走捷徑,比如想當官卻不愛請客送禮,希望出名卻不願通過媒體炒作,夢想發財卻不屑坑蒙拐騙、偷稅漏稅。影片刻意過濾掉過多的完美,沒有渲染沈浩有意宣示其黨性、境界以及肩負的責任,而是尊重他在機關18年無發展的個人困境,放大他與這個時代息息相關的抱負得不到實現的尷尬,以及這種尷尬背後的矛盾掙紮。妻子說村子要發展樣樣都要錢,財政廳又不是你家的,怎麼辦?沈浩並不確定自己能幹好,淡淡回答“跑唄”,平實、真誠。老實人隻是老老實實地為自己的夢想一點一滴地付出汗水和執著,該播種時播種,該澆水時澆水,該施肥時施肥,老實人認死理,腳踏實地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我喜歡老實人,崇拜老實人,不僅老實人身上有著黃金般的東西,也因為自己也屬於老實人一簇,隻不過遠達不到沈浩那種級別而已。我知道這個世界往往是由聰明人上跳下竄,卻是由老實人真正支撐的。沒有老實人,我們的白天就不會有太陽、我們的夜晚就沒有星星和月亮;我們的大地就不會生長糧食、我們的飛機就不會起飛、我們的高鐵就不會奔馳。正如俗語所講:宇宙和地球不是靜止的,糧食是不會從天上掉下的,飛機不是吹的,高鐵不是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