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環境變中求贏
鷹的自述:對於嚴酷的生存環境,鷹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所以在認識生存環境方麵,鷹是人類的老師。人類在某些時候常常缺乏自知之明,意識不到危機正在逼近,不能及時改變現狀,或者安於現狀而佯裝視而不見,自欺欺人。如果想改變生存現狀,就得像鷹一樣,勇於改變自己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生存環境,在變化中求生存、求發展。
能夠改變自己適應環境才是強者
美洲鷹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半島上,由於美洲鷹的價值不菲,在當地人的大肆捕殺以及工業文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下,美洲鷹終於絕跡了。可是,近年來,一名美國科學家、美洲鷹的研究者阿·史蒂文,竟在南美安第斯山脈的一個岩洞中發現了美洲鷹。這一驚奇的發現讓全世界的生物科學家對美洲鷹的未來又有了新的希望。
一隻成年美洲鷹的兩翼自然伸展開後長達三米,體重達20公斤,由於加利福尼亞半島上的食物充足,將美洲鷹養成了這樣一種巨鳥,它鋒利的爪子可以抓住一隻小海豹飛上高空。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就是這樣一種馳騁在海洋上空的龐然大物,竟然能生活在狹小而擁擠的岩洞裏。阿·史蒂文在對岩洞的考察時發現,那裏布滿了奇形怪狀的岩石,岩石與岩石之間的空隙僅05英尺,有的甚至更窄。那些岩石像刀片一樣鋒利,別說是這麼個龐然大物,就是一般的鳥類也難以穿越,那麼,美洲鷹究竟是怎樣穿越這些小洞的呢?
為了揭開謎底,生物科學家阿·史蒂文利用現代科技在岩洞中捕捉到了一隻美洲鷹。阿·史蒂文用許多樹枝將鷹圍在中間,然後用鐵蒺藜做成一個直徑05英尺的小洞讓它飛出來。美洲鷹的速度迅速無比,阿·史蒂文隻能從錄像的慢鏡頭上細看,結果發現它在鑽出小洞時,雙翅緊緊地貼在肚皮上,雙腿卻直直地伸到了尾部,與同樣伸直的頭頸對稱起來,就像一截細小而柔軟的麵粉條,它是用以柔克剛的方式輕鬆地穿越了蒺藜洞。顯然,在長期的岩洞生活中,它們練就了能夠縮小自己身體的本領。
在研究中,還進一步發現,每隻美洲鷹的身上都結滿了大小不一的痂,那些痂也跟岩石一般堅硬。可見,美洲鷹在學習穿越岩洞的時候也受過很多傷,在一次又一次的疼痛中,它們終於鍛煉出了這套特殊的本領。為了生存,美洲鷹隻能將自己的身體縮小,來適應狹窄而惡劣的環境,不然便很難得到新生!
千萬年來,動物與人類都在為生存而戰。如果想改變現狀,就得像美洲鷹一樣,以縮小自己身體的方式,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生存環境。
看看下麵這名大學畢業生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一個學音樂的大學畢業生,分配到某企業的工會做宣傳工作。剛一開始,他很苦惱,認為自己的專業才能與工作不對口,在這裏長幹下去,不但自己的前途會耽誤,而且日久生疏,自己的專業也可能被荒廢。於是,他四處活動,想調到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中去。可是,幾經折騰,終未成功。之後,他便死心塌地地安守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他發誓要改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狀況。他找到單位工會主席,提出了自己要為企業籌建樂隊的計劃。正好這個企業剛從低穀走出來,扭虧為盈,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自然也想大張旗鼓地宣傳企業形象,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就欣然同意了他的計劃。他來了精神,跑基層、尋人才、買器具、設舞台、辦培訓,不出半年,就使樂團初具規模了。兩年以後,這個企業樂團的演奏水平,已達到了全市一流,而且堪與專業樂團相媲美,而他自己也成了全市知名度較高的樂隊經理。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完全改變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化劣勢為優勢,不但開辟出了自己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而且培養了自己的領導管理才能,為他以後尋求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適應環境需要許多條件,但最重要的是你的信心與智慧,這二者其實也是相輔相成的,有了適應環境的決心,肯定能夠想出適應環境的好辦法。
富蘭克林說:“聽憑環境的控製,受從於命運的支配,隻是禽獸草木而已。”王爾德說:“我們不可受環境的支配,應該去支配環境;不可受命運的局限,應該去創造命運。”可以說,時運、氣數、環境、命運隻拘得住凡夫俗子,卻拘不住強者。
環境的變化,雖然對一個人的命運有直接影響,但是,任何一個環境,都有可供發展的機遇,緊緊抓住這些機遇,好好利用這些機遇,不斷隨環境之變調整自己的觀念,就有可能在社會競爭的舞台上開出一片天地,站穩自己的腳跟。所以,每個人在經營的過程中,必須有中途應變的準備,這是市場環境下的生存之本,也是強者的生存之本。
在常人眼裏,時常把女人和弱者畫等號。然而,一位剛過不惑之年名叫陳紅霞的下崗女工,麵對三次下崗,卻不甘命運的擺布,自強不息,走上了一條充滿荊棘的創業之路。經過幾年的拚搏,創建了幾十萬元資產,用自己勤奮的雙手,塑造了不屈的人生,成為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