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適應能力是雄鷹成為百禽之首的法寶(1)(2 / 2)

事情是這樣的:

20世紀80年代初,陳紅霞下崗了。失去了“鐵飯碗”,心碎一般難受,但她是要強的女人,她堅信,別人能夠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關鍵是要有決心、有毅力。痛定思痛,她不再寄希望於鐵飯碗,決定尋找自食其力的門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1987年9月,她多方籌資2000元購買了毛線編織機,並報名參加了熊貓廠編織技術培訓。一個月後,她用所學的技術開了一個毛線編織加工店,很快生產出第一批產品。織出的毛線襯褲規格齊全,花式多樣,價格便宜,鄰裏朋友口碑相傳,小小編織店的名氣一下在縣城傳開了,生意越來越紅火。

苦心經營兩年多,別人見這營生有利可圖,便紛紛入圍,小編織店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競爭日趨激烈,加上蘇南針織品在響水市低價傾銷,使得編織店的利潤越來越低,陳紅霞的生意也越來越不景氣,這時她主動放棄了編織市場,另找門路。她走南闖北,調研市場,又辦起了市第一家塗料廠,高薪聘請技術員,開發出了填補空白的產品,一炮打響,取得巨大成功。

從陳紅霞奮鬥曆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麵對不斷發展變化的環境,不及時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就不能夠在社會中生存。如果沒有果斷決定自己創業,如果沒有果斷根據社會環境變化決定轉行,那麼也就不會有成功。

麵對環境,及時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這是強者的生存法則。

以積極的態度應對不利環境

能夠翱翔在高空的雄鷹都是經過環境考驗和洗禮的。那些不能適應環境的鷹,隻能遭受淘汰的命運。這就是關於鷹生存的辯證法。

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要想改變環境都需要許許多多的條件,但最重要的是信心與智慧。其實,這二者也是相輔相成的,有了改變的決心,肯定能夠想出改變的好辦法。弱者往往對改變環境沒有信心,所以最後就被環境所改變;而強者則剛好相反,他們首先是有必勝的信念,有決心,最後才戰勝了環境,成為強者。

鄧亞萍這個名字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不僅如此,有的人在談及她時還繪聲繪色地將其描繪一番:矮矮的個兒,胖胖的臉,打起乒乓球來簡直像隻出山的小猛虎,出手快捷,攻勢淩厲,左推右擋,勇不可當,往往隻幾板就把對方製服了。

的確鄧亞萍在我國乒壇,乃至世界乒壇上已是名聲大噪,堪稱“大姐大”。自她1986年拿到第一個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冠軍開始,到1997年5月的第四十四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在短短的11年間,她一共在各種全國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賽中拿到153個冠軍,其中尤其從1989年入選國家隊到1997年的這9年當中,成績最為輝煌,僅在世界級別最高的奧運會、世界杯賽和世界錦標賽這三大比賽中,一人獨自獲得18塊金牌,並且還是國際體壇上唯一一名三次接受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授獎的運動員。這不但在中國乒壇,而且在世界乒壇史上都寫下了光彩的一頁。

從鄧亞萍的成長之路來說,坎坎坷坷,曆盡磨難。她4歲多時便表現了一個“鐵娃”本色,平時拚拚打打從不哭鬧,並且玩什麼都格外專注。這些都讓在河南鄭州市體委任乒乓球教練的父親看在眼裏,喜在心頭,認定這是一塊搞體育的好料。於是,父親便“就地取材”,精心地培養自己的愛女。

一晃5年過去了,鄧亞萍在父親的調教下,乒乓球技術已達到上等水平。為使她能得到更多的培養,父親將她送到河南省乒乓球隊去深造。然而,去後不久,便被退了回來,其理由是個兒矮,手臂短,沒有發展前途。這在鄧亞萍少年的心靈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令人欣慰的是,在父親的鼓勵下,倔強的鄧亞萍並未因此一蹶不振,相反練得更加刻苦,並發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拚出個樣來。

機會終於來了,1986年是鄧亞萍人生重大轉折的一年。那一年,年僅13歲的她,臨時頂替河南省代表隊一名生病的運動員參加全國乒乓球錦標賽。賽前教練們對她並不抱有什麼期望,要她頂替上場純粹是為了不使該隊“棄權”。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矮個姑娘竟然接連擊敗了耿麗娟、陳靜等當時很有名氣的國手。一舉登上了冠軍寶座,爆出了此屆乒乓球賽的最大冷門,成為一匹引人注目的“黑馬”。

賽後,這位小姑娘竟成了當時國家乒乓球隊副教練、女隊主教練張燮林手下的一名女弟子。從此,鄧亞萍在中國體壇的聖殿裏將其那股在逆境中練就的“鐵娃”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其運動水平大大提高,經過各次大賽的曆練,最終登上國際乒壇女霸主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