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翰,80後“食材徐霞客”帶你一路歎世界
紀實
作者:依江寧
因為在都市裏找不到符合味蕾並且安心的食材,28歲的時候,在深圳工作的把文翰辭去了高薪的工作,來到四川成都,背起行囊行走在大街小巷,尋找那些安心的食材、膾炙人口的美味、傳承至今的老工藝,還有一路的風景。他陸陸續續把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發布在網上與“吃貨們”分享,伴隨著陣陣驚歎而來的,是網友們送上的“食材徐霞客”的美譽。而他在淘寶上所開的安心食材店也是訂單爆滿,賣到斷貨。
一枚“吃貨”的苦惱
辭職之前,把文翰是深圳一家物流公司的主管,物流公司的工作需要24小時待命。休假中的一天,無意間看到美食家蔡瀾的飲食類節目,再去看他的書,看到其中一句“做人要去試,如果去試的話機會有50%,如果不試機會是0”。就是這句話促使他辭去薪酬不菲的工作去了四川。
作為一個來自西北的甘肅平涼人,他跟四川唯一的聯係是女朋友曾經在成都上大學,他去過好幾次成都,味蕾告訴他,這邊的食材比較豐富。他當時的目標隻有一個:找到最好、最正宗、最安心的食材,然後放到網店裏,和天下“吃貨”們一起分享。
在鄉野尋找最安心的食材
出發之前,把文翰先去網上搜集一些信息,看看當地有什麼最好的食材,特產;去圖書館查資料,翻閱當地的縣誌和文獻。好多正宗的東西當地的縣誌是會有記錄的,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流傳下來的東西一定有它好的地方。把文翰想做的就是再去看看當地古老的食材還在不在,如果在的話會一家一家比較,看哪一種口味是最好的。
預想的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很不容易。2012年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在路上,走了四川省的30多個縣區,但最終找到的滿意的食材隻有八九樣放到網店裏賣。
2012年夏天,為了尋找地道的天池藕粉,把文翰前往資陽市樂至縣,不料,興匆匆坐上去天池藕粉產地的班車後,才被司機告知,他要去的鄉鎮在樂至有好幾個重名,而他恰好坐錯了。
時至中午,烈日當頭,他在路邊等了兩個多小時,才搭上另外的班車向目的地出發。下車後卻傻眼了——因為當地藕粉已規模化生產,村民自家早已不製作藕粉。而他想尋找傳統方法製作的,無奈之下,把文翰隻好打道回府。
在找尋食材的過程中經常碰到的事情是縣誌上記載或網上流傳的東西在當地因為各種原因已經失傳或者變味,或者到了當地要經過艱苦的過程才能得到少量滿意的食材。渠縣的村民為了在太陽出來之前把黃花采摘完,會半夜三點就開始采摘。他為了參與這個過程夜裏就住在村裏像盤絲洞一樣的小飯館裏。樓下就是村民養的豬。
最艱苦的一次是去瓦屋山找竹筍幹。把文翰花了兩個多小時說服村民帶自己上山,滿以為自己常常登山的體力跟得上筍農上山的腳步,卻在走了三個小時後不得不停下來。因為林子非常茂密,那些竹子有時候就好像阻力一樣拉著他,地非常濕滑,站都站不穩,大概進山五個小時左右把文翰的一雙專業登山鞋已經報廢了,鞋底脫膠。筍農們又小又瘦,腿上肌肉也不是很發達,就穿普通的解放鞋,但是走起來跟羚羊一樣,非常輕巧。本來計劃要去海拔更高的主產區,但把文翰實在是走不動了,隻好在山腰找竹筍,在竹筍林裏挖了大概兩個小時他已經挖不動了,筍農們還在不停地找。
進山一次,把文翰一般都要花去個把星期,回來後,他將一路風景,以及食材生長環境、製作工藝等方麵,用精美的圖片和細致的語言展示在網店上,用他的話說,便是“帶你一路歎世界”。比如,關於牛市坡花椒的探訪,他用文字和圖片展示了產地地理位置以及花椒的製作工藝。
“從1979年這片花椒林種起來,吳伯就一直使用農家肥,既便宜又夠肥,他說沒有必要用化肥,33年,花椒每年都高產,農家肥保住樹根是關鍵。”在行走的最後,吳伯告訴把文翰:“小夥子,牛市坡花椒不好賣的,假貨又多又便宜。我們都是放在家中,識貨的熟人和鄉領導買。你最大的工作,就是要讓別人相信你的花椒是正宗牛市坡產。我在幾年前市場上賣過,別人不信,就讓他嚐一顆。這一嚐,他一定知道是不是真的。你在電腦上賣,別人嚐不到呦。”把文翰表示,放心吧,一行的記錄,大家會看在眼裏,雖然開始大家不信,但我一路走下去,一定會有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