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個技術活兒。有時候,一個人說話的方式能直接影響其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乃至直接關係到自身前途。那麼,如何能巧妙地說話,讓聽者舒心,則更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放低姿態說話,就是一種大智慧。
放低姿態,並不是說我們就要低聲下氣、奉承諂媚、毫無主見地一味迎合別人。說話時放低姿態是一種藝術,尤其是當對話的雙方地位相差極其懸殊時,與低於自己身份的人說話,偶爾說一說“我不明白”、“我不太清楚”、“我沒有理解您的意思”、“請您再說一遍好嗎”之類的語言,會讓對方覺得你容易親近,沒有架子,給別人留下較好的印象。相反,說話時趾高氣揚、鋒芒畢露、咄咄逼人,這樣會很容易挫傷別人的自尊心,引起反感,讓人家覺得你是一個自高自大、目中無人的家夥,使人在心理上就對你產生了距離感。
地位高者適當地放低姿態說話,會讓普通人得到一種心理和自尊上的滿足感,他們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這樣的講話方式理所當然地會更容易被人接受,受到人們的歡迎。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麵兩個故事。
一位外國總統在慶祝自己連任時舉行聚會,與一百多位朋友親切“會談”。
“小時候哪一門功課最糟糕,是不是也挨老師的批評?”一名小學生問總統。“我的品德課不怎麼好,因為我特別愛講話,常常幹擾別人學習。老師當然要經常批評的。”總統告訴他說。總統的回答,使現場氣氛非常活躍。
後來另一位來自貧民窟的小女孩兒對總統說,她每天上學都很害怕,怕路上遇到壞人。
而此時的總統則收起了笑容,嚴肅地說:“我知道現在小朋友過的日子不是特別如意,因為很多的社會治安問題,我們處理的並不理想。我希望你好好學習,將來有機會參與到國家的正義事業之中。也隻有我們聯合起來和壞人作鬥爭,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
總統放低姿態的談話方式,讓在場的大人孩子感到親切,一下子拉近了總統和普通民眾之間的距離,讓人覺得他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總統,好像是自己身邊的一位朋友。
尤其是像這樣的大人物在和普通人說話時,應該盡量放低姿態,這樣不僅減少了雙方的距離感,而且會使溝通變得更加容易,讓對方從心理上樂於接受自己。
小李畢業一年多就提升為部門經理,同事們不免欽佩地誇上兩句:“小李,真厲害,剛出校門就當了經理!”“沒什麼,沒什麼,還得感謝大家的通力配合。我很幸運,領導和同事們都抬舉我。”小李每次見到和他同一年畢業但至今仍然是一名普通職員的小王時,便提醒自己要謙虛謹慎。小王雖然也嫉妒他升職,但是看他這麼謙虛,也照舊笑盈盈地主動和小李打招呼。
假想一下,若是此時小李說一些“以我的實力,升職也是應該的”之類的話,那麼小王不嫉妒才怪,這樣,也會直接影響同事之間的人際交往。
由此可見,我們平時應謙虛低調一些,放低自己的姿態。麵對別人的讚許恭賀,應謙和有禮、虛心,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君子風度,有效地減弱別人的嫉妒心理,從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降低姿態還體現在言辭上的低調。平時不要揭人傷疤,不能拿朋友的缺點開玩笑。有時候,我們在和相熟的朋友之間開玩笑時,可能會無所顧忌,但是,不要以為朋友之間關係足夠好,就可以隨意地拿對方的缺點、傷疤開玩笑。那樣會傷及對方的人格、尊嚴,違背開玩笑的初衷,甚至影響兩人之間的友誼。
無論是相交多年的好友,抑或是初次見麵的陌生人,說話切記要講究分寸,不可“百無禁忌”。禮讓不代表就是人際關係上的怯懦,而是盡量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網,把無謂的攻擊降到最低。
放低姿態還表現在不逞一時的口頭之快上。人們做事情講究“三思而後行”,說話也是如此,在一句話出口之前仔細斟酌一下,確定不會傷害他人再說出口。隻有這樣,說出的話才“夠分量”,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僅僅為了一時的意氣之爭,圖嘴上痛快,而不顧後果地說話,隻會為自己招致麻煩。
放低姿態,並不是讓人一味忍讓,或者違心地說假話,而是一種低調做人的智慧。
忍小謀大的智慧
古語有雲“言為心聲”,語言是受人思想支配的,一個人說出什麼樣的話,直接反映出他有著什麼樣的道德品質。放低姿態說話,是謙卑品質的表現,這能讓我們在生活中贏得別人的尊重,在工作上順風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