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國初期到七十年代末,國家對全國的人才資源實行計劃配置,將全國各行各業中以腦力勞動為主要特征的工作人員,包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黨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專職工作人員、企業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統稱為幹部,由國家采取“統包統配”的方式,統一選拔、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各行各業需要人才,都由國家製定計劃,統一下達指標,統一分配或派遣。 在此基礎下,采取單一層級化結構,按級別對幹部進行管理。一般來說,中央國家機關司、局長,省(市)正副廳局長,地委正、副書記、專員以上幹部和重要工礦企業的廠長(經理)的選拔、考核、任免、調動等管理工作,由中央及其有關工作部門負責;縣級機關及其派出機構的領導幹部和與此級別相當的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由省級幹部管理機關負責管理;縣管理科(鄉)級以下幹部。改革開放以前,幹部管理權限雖然經曆過多次調整,但這種體製構架基本未變。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提出了建立公務員製度的思路,確立了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但具體政策的施行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從1988年進行試點和法規修改,到1993年10月1日《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正式實施,前後經曆了五年的時間。而《官門》正處於這樣的時代背景中,也就是說,王鵬他們這些角色所處的是一個變革的時期,他們既享有了變革初期製度不成熟帶來的一些甜果,也勢必在後期經曆一係列因變革而起的陣痛。從1993年10月全麵推行公務員製度開始,企業、鄉鎮那些原來的幹部都可以通過聘用這種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不再享有幹部這一帶有吃“皇糧”性質的身份。尤其是後期,甚至還有一些事業單位也轉為企業,更是令一大批擁有良好優越感的“幹部”難以釋懷。
最後來說說小說裏幾個人物的工作分配問題。不錯,包括王鵬在內,無論是馮天笑,還是騰雲飛、江海濤、郝攝輝,都沒有分配到專業的建築單位。為什麼呢?除了大家在小說裏看到的,他們每一個人都用到了關係,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當初國家設置這些中等專業學校的目的並不是為企業一些輸送工人(這從他們畢業後的幹部身份就可以知道),而是為專業企業、機關單位輸送專業管理人員。說白了,改革初期百廢待舉,任何單位除了要有領導,也要有辦事人員。當然,有政策也就難免有空子,馮天笑就是個鑽了空子的。她進電視台是以電視台拆建需要基建人員的名義進去的,但進去之後,她就開始了轉型之路,這是後話,以後大家就會看到。當然,騰雲飛等人也一樣。
注:歡顏畢竟不是搞人事的,也不是搞教育的,僅僅是就我知道的一些當時的情況、政策與書友們閑侃一番。如果有什麼不周全之處,就請各位多擔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