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人生思考的八理念(2 / 3)

第三節 把握分寸,恰到好處

人際交往應該是胸懷坦蕩、真切誠懇的,隻有推心置腹的交往,才可能消除戒備,以誠相待。但所謂的誠懇交往,是需要適度的,有所保留的。即使是“胸無締結,無話不說”的朋友之間,也需要適當的保留,留有餘地。

蕭然端著盤子擠出拿飯的窗口,餐廳裏滿眼都是人,好不容易找了個空位坐定,這才發現對麵坐著的居然是她們的部門經理。蕭然才進公司沒幾天,跟經理又不熟悉,現在麵對麵聊什麼呢。一時間,她隻知衝著經理傻笑,餐桌上的氣氛有點尷尬。幸好這樣的僵局沒持續很久,經理就開始發問了:房子住得如何,交通是否方便……盡管打破了剛才沉默的僵局,可這一問一答的也很別扭。後來,經理問起蕭然有沒有男朋友。於是接下來的談話整個變成了蕭然的愛情彙報,看到經理聽得津津有味,蕭然暗暗為能跟經理找到共同話題而慶幸。

之後,經理有事沒事就問蕭然跟男友的愛情進展,開始蕭然還為經理對自己的特別關心而沾沾自喜。可是後來蕭然卻發現她和經理的相處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戀情彙報越多,經理對自己的業務能力也越忽視。久而久之,領導和同事都形成了一個共識:蕭然是一個喜歡到處宣揚自己戀情的小姑娘,反而注意不到她的工作能力了。

交流需要透徹,這是應該的,但透底就大可不必了。適當保留一些秘密和一些必要的避諱,都是需要的。在人際交流中,過分謹慎拘泥,隻能讓對方覺得你不值得信任,無法托付要事。有的人在交往的時候過於拘泥,該說的不說,該做的不做,顯得畏畏縮縮,讓與其接觸的人著急,這隻能顯出此人的怯懦。過於拘泥是一種在人際交往中以不安全感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這種感受的人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處處怕被別人傷害。在人際交往中退縮的人,並不是不願意與人交往,而是擔心自己主動與人交往時,別人不理睬怎麼辦,或者別人不熱情怎麼辦。當他們忐忑不安、鼓足勇氣、小心翼翼地與人接觸時,如果遇到對方大方,熱情地回應,尚能鼓舞他的信心,如果對方是同樣拘謹的人,回應得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熱情,他就可能揣測別人是不是不喜歡自己,如果真如此,那就先封閉自己吧。於是,他會采取一種妥協的處理方式,在惴惴不安中更加退縮。這是一種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際交往模式。

第四節 真實的謙遜

謙遜是人際交往中重要的品德之一。但謙遜必須要坦誠,不虛偽,不做作。表達不同意見的時候,如果為了表示“謙遜”而吞吞吐吐,隻能讓對方誤會,認為你是在故作姿態。

適時的讚美,恰當的誇獎,才能顯出一個人謙遜有禮。過分的、言不由衷的語言,隻能讓對方感覺你是在諂媚,令人厭惡。

第五節 適當的舉止

舉止活潑的人,能吸引很多朋友,但過分活潑,不注意場合的人,隻能被人認為是輕浮的。

有的人說話不分場合,不分對象,不合時宜,用詞誇張,毫不顧及對方的感受;或者在公共場合說話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地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公然談論對方的缺點;或者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自認為自己學識淵博,喜好炫耀。這種人遲早都會被眾人所遺棄,排除在集體之外。千萬不要把庸俗當幽默,把肉麻當好玩,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讓活潑變成輕浮。

第六節 學會說“不”

這類人常以奉獻者的角色與人交往。他們認為,別人必須得到我的幫助,在與人交往時我必須做出犧牲,以使別人滿意。這類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向周圍人說過“不”,別人需要什麼就滿足什麼。例如你要做事,那讓你先做好了,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拒絕。

“乖孩子”在幼年時的心理需求雖然很容易獲得滿足,而且隻要得到一聲誇獎,什麼付出都是值得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同樣以這種幼稚的心理參與社會,就會很容易形成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他們往往會行善舉而期望有所回報,當善舉無回報時,就會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總之,人際交往中,無論什麼樣的態度都要有個度,盡量做到恰到好處,避免因為過度而影響人際交往。交友忠告:做事、說話前,一定要記得把握好尺度,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你做人處事也要有尺度,有分寸。

第七節 麵對“嫉妒”心理

麵對比自己占有優越地位,取得比自己更好的成績,或者自己看重的東西被別人奪取等情況時,有人往往會產生一種感情,這就是嫉妒。嫉妒是所有人類情感中最難以控製和避免的,一旦產生了嫉妒的情緒,不僅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在人際交往中免不了被人嫉妒,也免不了嫉妒別人。通常產生嫉妒心理的時候,大腦裏一般會產生“怎麼做才能讓對方成為自己的手下敗將”等想法。如果將這種想法付諸實踐,就有可能造成無法避免的傷害和後果。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自己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比對方更好的成績。如果嫉妒是針對對方的才能的,那麼當自己擁有了能與對方競爭的資本時,不僅能從積極的角度消除嫉妒造成的陰影,對於恢複自己的信心也是有幫助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把精力集中在為與對方競爭而積累知識上,讓自己忙碌起來,這樣就不會有閑餘時間去胡思亂想了,也就能避免產生嫉妒的心理。等出了成績之後,你就會發現嫉妒心已經消除了。

小程的朋友小李學曆不如小程高,外形也不如小程,可是就在小程被公司裁員的時候,小李卻成了公司的主管。為了慶祝小李的高升,幾個朋友坐在一起吃了頓飯。席間,看著得意的小李,小程心裏很不是滋味。回家之後的小程越想越不舒服,怎麼都覺得不服氣。“那個小李有什麼本事,居然能當上主管!哼,我想他肯定做不長。看他得意的樣子我就生氣,他明知道我失業了還搞這樣的聚會,他算什麼朋友。”他的妻子見他這樣,就勸他:“小李做的是推銷,注重的是推銷能力,可你和他不一樣,你是會計,被裁員是因為你沒有會計資格證。這次你不如趁此機會去考注冊會計師,對你再找工作一定會有幫助。”妻子的話點醒了小程,於是他開始了複習,越來越忙的小程對小李高升的事情漸漸淡忘了。後來,小程終於通過了考試,也重新找到了工作。再次和小李見麵時,小程慶幸自己沒有因為嫉妒而毀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努力充實自己,也可以幫忙消除嫉妒心理。或者說是用這樣的方法來壓製嫉妒心,避免因嫉妒造成的麻煩。可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不服輸的心理一旦過頭了,也會影響人際交往。事實上,嫉妒也分有價值和無價值的,有價值的嫉妒可以成為鼓勵自己進步的動力,而無價值的嫉妒隻能成為影響與人交往的障礙。所以一定要對自己有個清楚的認識,既然自己能達到一個標準,也就必然有人能達到比自己高的標準,或者連自己的標準都達不到,又何必嫉妒他人呢?解決嫉妒心理的另一種方法就是讓自己想開點,不過因為這種方法一般人很難做到,而且不少人都認為這樣做是一種妥協。那麼如果換一種說法,可能就比較容易解釋通了,就是“轉念一想。”當和你一起進公司的同事升的比你快,成為你的上司時,嫉妒的心理就免不了會產生。

第八節 用誠懇打動人心

人在社會上生存,總有求助於他人的時候,但無論事情是大還是小,都需要有誠懇的態度。誠懇的態度包括很多方麵,其中之一就是要有禮貌。在有人向你求助的時候,如果對方上來就稱呼你“喂”,你一定覺得很不舒服,好像自己幫助對方是天經地義的。同理,當你求助別人的時候,一定先要注意稱呼,好的稱呼會給對方良好的印象,才有辦成事情的希望。向人求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語,該尊稱的,就一定不能忽略。不要因為對方是和你關係很好的朋友就忽視這一點。當你聽到這樣的話:

“哥們兒,聽說你發獎金了,正好我缺錢,借給我一點吧。”你心裏是什麼感覺,能舒服嗎?同樣地,別人聽到你這樣說的時候,心裏也必定很不舒服,這次可能幫你,但以後就不會再幫你了,所以一定要講究語言禮貌的藝術。注意禮貌是前提條件,注意態度就是表示應有的誠信了。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就坦白地完整地告訴對方,不要吞吞吐吐,或者言過其實,缺乏與人交往應有的誠懇。你希望對方幫助你,可是你不把事情的真相完整地告訴對方,讓對方對你不放心,也難以出手幫助你。如果為了得到別人的幫助而故意誇張事實,以博取對方的同情,希望對方能伸出援手,一旦對方察覺到失實,就會對你失去信任。請人幫忙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機會,不能給對方造成有形或無形的壓力,覺得不幫助你好像就是對不起你一樣。試想一下,如果換成你自己,當有人以多年友誼或者你曾經所欠的人情而要求你去做某事的時候,你心裏能願意嗎?尤其是當這個事你也很難做到的時候,對方的行為就給你帶來了無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