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言必行,行必果
為了保證某件事能夠順利完成,處事雙方往往會簽訂一些協議、合同等,以書麵的形式保證合作的正常進行。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是憑借“朋友之情”或者是對對方的信任而相托要事的。戰國時期,商鞅推行變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聲稱誰能將木樁扛到指定的地方,就能得到重賞,但是許多人都抱以懷疑的態度,覺得商鞅空口無憑。終於有一個人走出來,打算試一試,就將木樁按照要求扛到指定地點,果然得到了商鞅的重賞。經過這件事,民眾增加了對商鞅的信任,對商鞅推行的新變法也就更信任,使得新變法得以順利推行。“言必行,行必果”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所以要避免“言過其實”的承諾,或者是任何“言而無信”的行為。俄國作家班台萊耶夫寫過一個叫《諾言》的小說,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群小孩在公園裏玩戰爭遊戲,一個大孩子對新來的一個七八歲的小孩說:“你是中士,而我是元帥,你就得聽我的。這裏是我們的‘軍火庫’,你留在這兒做哨兵,等我叫人來和你換班為止。”
“中士”很聽話地一直堅守崗位,但是天黑的時候,其他的小孩都回去了,大家把這個“中士”遺忘了。公園快關門的時候,“中士”還堅守崗位,他又冷又餓,還很害怕,卻不肯離開公園。一個路人看到這種情況,在街上找來一個真的少將,讓少將幫忙。少將對孩子說:
“中士同誌,我命令你可以離開崗位。”“中士”這才高興地說:
“是,少將同誌,遵命離開崗位。”
這是一個經典的“言必行,行必果”的故事,作為一個孩子,都能做到如此信守承諾,難道不是很了不起的行為嗎?中國古代有一個類似的故事。後漢時期的範營卿和同窗張劭分手的時候,範營卿對張劭說,兩年後的今天到張劭家拜訪。兩年很快就到了,張家的人都不相信範營卿會來,因為兩家相隔千裏,何況那時候的交通又極為不方便。但張劭相信範營卿,認為他一定會遵守承諾,果然範營卿在約定的時間內到了張家。在現代社會的社交中,如果能主動幫朋友辦事,是一件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為,承諾的時候更要謹慎,因為承諾能否兌現,關係到做人誠信的問題。
能否按承諾做到,不僅有自己努力的程度問題,還有受到客觀條件限製的問題。有的時候原本能辦成的事情,因為客觀條件的變化,在實施上出現了問題,就可能難以落實。所以那些明知無法辦到的事情就不要承諾能做到,千萬不要為了所謂的“麵子”打腫臉充胖子。因為這樣做不但會失信於人,還可能失去朋友。丁文常常向同事誇口自己的本事,說認識某某人之類的話。一次同事拜托丁文買黃金假期的飛機票,他答應沒問題,可是幾天後卻告訴別人票拿不到。同事們都以為是因為假期的緣故,票不好買,就沒有在意。幾個月後,部門的經理讓丁文去火車站托運行李,丁文說他不用花錢就可以托運,可是都快到開車的時間了,大家還是沒等到丁文,經理隻好自己掏錢辦了托運手續。這件事情之後,大家終於明白丁文根本是個隻說不做的人,他答應的事情其實都做不到。在公司裏沒有人願意再相信丁文。不久以後,他被公司辭退了。
守信的人也是品德良好的人,他們能在約定好的條件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因為他們遵守承諾值得信賴,所以是人們信任和求助的對象。懂得守信的人,也是懂得尊重自己的人,別人可能被你“欺騙”一兩次,但絕對不能永遠被騙,遲早你會因為自己不守承諾而失去大家。
曾參的妻子帶孩子去市場買菜,一路上孩子哭鬧不停,曾參的妻子就對兒子說:
“你回去吧,等我回去殺豬給你吃。”兒子果然乖乖地回家了。等她回到家裏,就看見曾參正準備殺豬,就急忙阻止說:“我不過是想安撫兒子罷了,和孩子不用這麼計較。”
但是曾參不同意:“怎麼能和孩子開這樣的玩笑呢?孩子現在還小,你這樣說話不算數,他一定有樣學樣。你現在欺騙他,就是教他不守信用,而你不遵守約定,就會讓孩子對你這個母親失去信任,教育孩子可不能這樣做。”說完之後,曾參就把豬殺了。
人與人交往需要的是以誠待人,言而有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隻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友誼。雖然人在交際過程中可以通過用相同的興趣、情感和思想等互相吸引,但這樣並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需要信用來維係。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能給人以信任感,讓人覺得你是值得信任的。反之,總開“空頭支票”的人,再三的失信,必然會引起別人的不滿,讓人失去對你的信任。交友忠告:成功的溝通和交流者,其最具優勢的一點就是能做到誠信。一個人可以沒有出色的外表、出色的談吐,但絕對不能沒有誠信。誠信,能讓你成為一個最受歡迎的交流對象。哪怕一件小事,都要做到“答應了就要做到”,不要忽視了小事的作用。
第二節 讓禮物傳遞心意
送禮在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曆史,可算得上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傳統形式,是促進人際關係的一種手段。送禮也是一種禮貌,一種友誼的表達方式,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贈送禮物,或者探望或拜訪他人贈送禮物都是理所應當的。送禮雖然重要,但禮物的價值不應該建立在利益的磅秤上,隻要做到“禮輕情義重”就可以了,所送的禮物不一定要價格不菲,因為禮物不是為了要討好別人,而應該是一種內心情義的表達方式。一般來說,通常送禮物有幾種類別:節日禮物、結婚禮物、生日禮物、見麵禮物或分別禮物,不同的禮物類別所需要送的禮物也不盡相同。按中國傳統,春節是比較隆重和正式的節日,這個日子送禮物是為了能更好地與人溝通,有孩子的家庭就以孩子的禮物為主,送大人的禮物則要根據對方的身份、喜好等來決定。結婚禮物最好以家居用品為主,餐具、床上用品、瓷器、飾品都是最好的選擇。而生日禮物則需要根據對方的身份來決定禮物的內容。至於見麵和送別的禮物,需要注意場合以及對象,不同的場合及對象決定了所送禮物的不同,比如是在正式場合送人的見麵禮一定要有意義,尤其對方是你重要的合作夥伴之類的人物,但如果是去醫院探望病人,禮物則要以適合病人為主。送別時候的禮物,如果對方是出門遠行則要送簡單的、不占空間的禮物。不論送禮的輕重,都要把握好時間,過於頻繁或者延誤時間都不合時宜。有時候送禮的次數過於頻繁,隻會給人帶來壓力,尤其是為了求助於人的送禮,如果太過頻繁,其目的一目了然,就有可能適得其反。但是如果耽誤了最佳的送禮時間,可能不僅達不到所想要表達的目的,而且失去最好的機會。送禮隻能是一種心意,任何禮物無論大小輕重,都能代表送禮人特有的心意,所以選擇的禮物應該與你的心意相符。除此以外,還應注意掌握尺度,尤其是對上級和需要求助的對象,送的太輕會顯得你不重視對方,送的太重就有受賄的嫌疑。現在有不少人因為要求助於別人,讓送禮變得滿是銅臭味,變得庸俗,變成了一種最不堪的交際手段。要想使禮物具有合適的意義,就需要送禮的人費點心思,了解對方的身份、愛好、習慣,甚至宗教信仰,免得因為所送禮物的不恰當而破壞和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比如“鍾”在中國人的發音中和“終”一樣,送鍾聽起來和送終的感覺一樣,對方如果是很傳統的家庭,或者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千萬不能送這樣的禮物。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中國雖然不多,但還是有一定人群的,所以和這些人打交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禮物是否適合,以免觸犯對方的忌諱。正確的送禮方式應該是根據對方的興趣愛好,送有一定意義的、有一定價值但又不過分誇張的禮物。所以禮物應該是既能反映送禮者心意又符合收禮者身份的。對關係親密的人,送的禮物要貼心;對關係一般或以鞏固關係為目的的人,送的禮物就要適合。
所謂“禮尚往來”,是指你送出適合的禮物,才有可能得到相應的回禮。如果你送的禮物過輕或過重,都有可能給對方帶來困擾。所以說,送禮能代表心意,也是一門學問。
在這個交流頻繁的現代社會裏,送禮是人際交往的手段之一,一份適合的禮物能成為溝通人與人之間聯係的橋梁,可以為你的人際交往多開拓一個選擇。而掌握了送禮的學問,就能幫助你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獲得真摯的友誼和最好的合作夥伴。交友忠告:把你的朋友根據親疏分類。
對較少聯係的朋友,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發一封電子賀卡;對經常聯係的朋友,要清楚對方的生日等信息,送上適合的禮物。在送禮前,先了解對方有無忌諱,如果實在沒把握,幹脆主動詢問對方,以達到送最適合禮物的目的。禮物最好提前或當天送到對方手裏,接受禮物的時候不要打聽物品的價值,回禮要適中,不要過分高於或低於所接受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