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握手禮儀
各位好,這次我來跟大家談交際禮儀中,每個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個禮節的問題,相見禮節,也就是我們老百姓平常說的見麵禮。在本講之中我介紹的主要是以握手禮為主的相見禮。你和任何人打交道,不論是老朋友還是新認識的人,如果雙方隻要進行交往,見麵禮節都是不能缺少的。
一般而論,相見之禮有其四大區別:
第一,中外有別。實際上我們中國人跟外國人用的相見禮節,是不太一樣的。比如目前在國際社會,最通行的相見禮節是擁抱,還有親吻,而中國人一般不講這套。我與我們電視主持人也好,製片人也好,如果是個女孩子,見了麵頂多是握手,告別的時候再握一次手就到位了。如果我不是一個俄羅斯人,不是一個美國人,我上去跟她擁抱,我搞不好就要挨一巴掌,不是那個關係。而在歐美國家,擁抱親吻是比較通行的一個禮儀,所以中外有別。
第二,外外有別。極個別的同誌,國際交往的經驗比較缺乏,誤認為外國人都長得一個樣子,外國人的禮節都千篇一律怎麼可能?!你想一想:聯合國有一百九十多個國家,世界上有五大洲四大洋呢,所以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不同的國家的禮儀是不太一樣的。就是歐美國家,有些國家喜歡擁抱親吻,有些國家則對此也不太講究。比如美國人對親吻、擁抱,有時候能接受,有時候則不太接受。中國古代流行的傳統禮節是拱手禮,在一些中華文化比較通行的地區,比如說我們的台灣地區,我們的香港地區,我們的澳門地區,以及有一些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地區,像新、馬、泰,加拿大,實際上拱手禮在老輩人裏還是比較流行。另外韓國、朝鮮、日本,鞠躬禮則比較流行。當然還有一些國家的禮節就很有意思了,我去過太平洋某島國,那個地方流行一種什麼禮節呢?我實在想不出來什麼名字,我問他們,他們講是當地方言我也不懂,我寫過一篇遊記,稱之為“伸舌禮”,或者叫“吐舌禮”,什麼意思呢?來了貴賓的話,當地土著的居民,為了表示對你歡迎,不僅要跳草裙舞,上身裸露穿幹草製作的裙子給你跳草裙舞,而且在跳舞的過程中,一邊跺腳一邊把舌頭伸出來,據說是舌頭鮮紅表示赤誠的心,說實話這個你得了解,不了解的話一伸舌頭,你害怕啊。
我第一次到法國去,也遇到過類似的事,當時對國外見的比較少,簡直是井底之蛙。不太了解,一下飛機就暈了,哎呀,法國人熱情啊!尤其是法國女人,不僅漂亮,而且擁抱接吻,吧嘰吧嘰好幾個有點受不了。當時我們都是二十來歲的幾個小年輕,回來自己偷著總結經驗,說:“怎麼回事?你被人親了嗎?”“親了,抱了嗎?”“抱了。”現在來看,真的有一點少見多怪啊!
其實,歐美國家的親吻禮節,在社交場合它也僅是象征性的。它親什麼地方有講究。它一般是長輩親晚輩,親額頭;晚輩親長輩,找下巴:平輩人之間一般是貼麵頰或者吻麵頰;區別一般是異性之間吻麵頰,同性之間貼麵頰,即便是吻也象征性的。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國家不同,風土人情不同,禮節往往就不一樣。
我們知道,國際社會尤其是在歐洲傳統國家裏,它流行一種見麵禮節,叫做吻手禮。很多影片,尤其是歐洲一些古裝片《斯特凡大公》、《拿破侖在奧斯德裏茨》,或者《戰爭與和平》,我們都看到這種吻手禮。它其實很有講究。誰吻誰的手?一般情況下是男士吻女人的手,而男人被別人吻手的概率極低。男人要被別人吻手,大概這輩子可能就兩種人,其一,Baby。即小孩子,爸爸媽媽喜歡他,什麼地方都敢親,連腳丫子都敢親。其二,教皇,宗教界人士。此外男人沒那機會。而女性受禮者一般則是成年婦女,歐美國家其實講的是已婚婦女,是女人而不是女孩。它有區別,吻手禮是歐洲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所謂騎士向貴婦人獻殷勤的禮節。再者吻手的地點有講究,一般是在室內,有屋頂的房間之內,馬路上沒這套。室內社交場合,宴會、舞會、音樂會、登門拜訪。你拎棵大白菜,牽隻狗,怎麼辦?你手都騰不出來,你一伸手那狗跑了,你白菜放地上,好像不登大雅之堂。此外,吻手部位有講究,行禮時要在手背這塊象征性接觸。我要講的意思倒不是說我主張這吻手禮、親吻禮、擁抱禮在我國推行,這不可能。但是你跟別人打交道,有時候有個人鄉隨俗的問題。這個你也得明白,有的事情,世界不因為你而改變,你看得慣你也得看,看不慣你也得看。
第三,今古有別。見麵禮節在現代、當代和古代是有區別的。接下來我還要講最後一個區別,場合有別。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禮節,比如正式場合一般相見禮節不可缺少,非正式場合也就算了,在座的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和現場的聽眾,您平時常見您家老婆,見您家孩子握手嗎?沒有這個程序。但如果是工作場合,即便熟人,我們也要去握個手,表示關心,表示愛護,表示尊重,表示重視,表示致意,表示歡迎或者挽留,所以場合有別。
我之所以在此喋喋不休地討論上述見麵禮節的四大區別,主要是讓大家明白見麵禮節其實是習俗禮儀,而習俗禮儀都有其特定的適應對象和特定的場合。比如,有些民族講男尊女卑的,那些國家一般來講,你要是一個男人到那個國家去,你是不能跟女主人親吻擁抱的,連握手都不能握。你要上去跟女人握個手,搞不好就犯了大忌,搞不好招揍、招罵,甚至會違反法律。有鑒於此,對這些情況要有所了解。
目前,握手已經是我們國內最通行的相見禮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其實也是國際社會社交場合最常見的禮節。因此我下麵想跟同誌們談談有關握手的一些講究。在社交場合我們跟別人握手為禮時,要注意下麵幾個問題:
第一,握手的場合。一般來講我們需要跟別人握手,大概主要是三大場合,其一,見麵或者告別。我到你家去也好,我到你單位也好,我是主人也好,我是客人也好,彼此見麵的時候握手,這個程序一般都不能缺少。金老師到你家串門去了,進了門你連個手都不來同我握,說明不歡迎。像剛才我來的時候,我們這次講座的主持人在門口迎我,我們倆見麵就握手了。雖然是老熟人,這個手還是要握的,一會兒走我還要跟他握手,見麵或者告別是一定要握手的,這種禮節不能缺。其二,表示祝賀或者慰問。別人有喜事了,升職了,晉級了,考上大學了,結婚了,年高做壽了,娶妻生子了,等等一些情況往往需要我們與之握手為禮。過生日了,你需要祝賀,要握手祝賀。口說無憑,握手為禮,表示祝賀。再者,就是慰問,身體不太好,家裏遭遇了不幸,領導去登門慰問,朋友去表示聲援,或者予以鼓勵握手。其三,表示尊重,我曾經在第一講裏講過,“禮”的意思是尊重,我當時講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尊重自己,要尊重別人,要尊重社會,我講三個尊重,“儀”的意思是什麼呢?“儀”的意思是規範的表現形式,你尊重別人你要表現出來。握手有時意在向他人表示尊重對方。
第二,伸手的前後順序。剛才我們介紹了,介紹兩個人的時候,你作為第三方介紹別人,你總得明確先介紹誰後介紹誰。我當時講了一個遊戲規則,就是客人有優先知情權。現在要把它講專業點,我可以講就是位高者居後。你介紹雙方的話,一般是地位高的人後介紹,地位低的人先介紹,地位高的人就有優先知情權,我稱之為位高者居後。
我曾經給禮儀下過一個定義,禮儀是社交場合人際交往中的行為規範。行為就是舉止動作,規範就是標準做法,所謂禮儀實際上就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待人接物的標準化做法。因此,在比較正規的場合,人和人握手誰先伸手它是有標準化做法的。有的時候,最好是兩人同時伸手,但在實踐中此種情況出現的概率不高。總有一個人是發起者,當然我們還要講作為我們自己,有時候不要跟別人太較真,比如我有的時候是應該後伸手的,碰到有人不太自覺不太明白,他先伸手了,我也應該跟他合作,我沒必要在那兒端架子,北京話叫“拿搪”。你在這兒死撐死端架子也沒必要。
握手時雙方誰先伸手呢?我給現場的聽眾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跟別人握手時,你覺得誰先伸手更加合乎禮儀呢?
業已講了介紹雙方時的標準化做法,是位高者居後,地位高的人後介紹。握手的標準化做法恰恰相反,我們稱為位高者居前,請大家記住,在一般性交往應酬之中,握手時標準的伸手順序,應該是位高者居前,也就是地位高的人先伸手。比如,男人和女人握手,一般是女人先伸手。給你舉個例子,我們倆在社交場合見麵,別人介紹這一位是馬先生,那一位是李小姐。李小姐位置高,是後介紹的。那麼兩個人願不願意聊天,願不願意認識,願不願意換名片都應該是李小姐決定的。李小姐要不想認識這個馬先生,我介紹了馬先生、李小姐,李小姐就跟他笑笑就完了,“你好!”寒喧一下就過了,那位馬先生不至於上去高攀:“您在哪兒高就啊?給張名片吧!能跟你認識嗎?”不自覺。但是如果此時李小姐跟他握手,說明她接受他了,她主動伸手說明接受他。下麵的話題可能就跟進了,交換名片啊,留個電話啊,以後有機會再約一約。切記:男人和女人在社交場合見麵的話,一般規則是女人先伸手。你是一個女孩子,萬一碰到一個男同誌他不太自覺,或者沒搞定他的位置,他先伸手了,也別讓他伸出來的手回不去,否則他特尷尬。
我有一次見到一位極度尷尬之人,別人給介紹了,說:“馬先生,這位是侯小姐。”那位馬先生不自覺,一下就把自己的手首先伸出去了,沒想到那天侯小姐端架子,不搭理他。這位先生手回不去了,在那兒死撐,足有二三十秒,別人還是不配合,後來一著急,“蚊子!”他轉手去打莫須有的蚊子,實在是不幽默。我看到當時那位先生的臉上都出汗了,他實在沒辦法自己給自己找一條退路。當然,那位侯小姐也不應該了,該握手還是要握。
男人和女人握手,一般是女人先伸手;晚輩和長輩握手,一般是長輩先伸手:上級和下級握手,一般是上級先伸手:老師和學生握手,一般則是老師先伸手。當然我們還必須清楚,你還要注意它的場合和特殊性’剛才我講的地位高者優先伸手,講的是在正規場合,但是身份不同時則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你是個女孩子。你現在職務低,你是公關經理,我是個男人,但我是個董事長,現在兩個單位進行商務交往,不用說我董事長此時此刻的地位高,是不是這個道理?但是如果是社交場合,大家在一塊玩,則是不講職務不講頭銜的。那時就是女孩子地位高,她雖然是一個女孩子,但是她成年了,尊重婦女是一種教養。那時雙方握手,應該是女孩子先伸手。
握手時伸手的先後順序有時還有特殊性,特殊性最重要的表現在哪裏?表現在家裏接待客人時的賓主握手。我想跟各位強調,剛才講了地位高者先伸手,是共性,是常規。特殊情況才是在家裏和單位接待客人,一般的遊戲規則客人到達時,主人先伸手。大家的生活經驗是不是這樣?家裏和單位來了客人的話,應該是主人先伸手,主人先伸手表示對客人的一種歡迎。我剛才講了,老金到你家串門去了,你連個手都不伸,我說:“王主任我來看你了。”僅道“來了,坐吧。”卻不與我握手,說明你不太把我當回事。所以你要注意,家裏來了客人也好,單位來了客人也好,一般主人要先伸手。主人先伸手說明是對客人的一種歡迎,這個程序是不能少的。但是如果客人告辭的時候,那就顛倒過來了,禮儀慣例是,客人告辭時,客人先伸手。您當主人您別著急。比如我到你寫字樓談工作去了,我這人也是比較自覺的,我一看表十一點二十,該吃中午飯了,那我就得自覺,別在你這兒混飯,我會講:“王主任告辭了,不在你這兒打攪了。”那時,我會站起來,我站起來的同時,就跟王主任伸手,那意思是請留步。或者在你辦公室伸手或者在電梯門口伸手,那意思是你別送了。王主任你不能著急啊。我剛跟你說:“王主任我要告辭。”你馬上就伸手,那意思是滾蛋,你別在我這兒混飯。此點一定要注意,兩個人去握手的話,誰先伸手這個是有講究的。
在實踐中,除兩人握手時要注意彼此伸手的先後之外,一人與多人握手時,亦須注意其先後的順序。比如,我們現場有這麼幾十位電視觀眾,假定我是導演或者製片主任,我要對你們表示敬意和感謝,我跟你們握手時,這就得有順序。我不能一下就奔一位美女去了,把周圍的人全跨過了,別人說這小子,色鬼。我要隻跟地位高的領導握了手,別人我不搭理他,別人肯定會說這個人很勢利。你一個人跟多人握手的話,一定要講究先後的順序。那麼具體上座該怎麼辦?
一般來講,在一人與多人握手時,以下幾種排序方法,請你記住:第一,是由尊而卑。如果在場的人是一個單位或者一個家的人的話,這樣地位的高低是很容易分清楚的。若非一個單位的就困難了。是一個單位的,比如人民大學附中的師生,校長帶隊,不用說校長就是大,班主任是二,學生末。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副總經理這個順序很清楚。如果這樣清楚的話,它由尊而卑,從地位高的人開始,依次往下而走。第二,由近而遠。比如,你這兒四五個人,或者你在宴會廳門口排著隊,領導排著隊,一二三四,在那兒迎候客人呢,那我就不能跳躍前進。我應該首先伸手跟我最近的人握手,我順便說一下,如果你們這兒四五個人的話,我要沒有伸手,其他的同誌別急,我經常碰到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