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這是一個多麼誘人的字眼!“寒窗苦讀十多載,隻為一朝入社會”,作為學有所成、臨近畢業、即將踏上就業征途的大學畢業生,無不躊躇滿誌、躍躍欲試,渴望做一個時代的弄潮兒,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然而要就業,進而取得就業的成功,實現大學畢業生美好的夢想,其中關鍵的一步是謀求到一個稱心的職業,尋到一份如意的工作,捧上一隻合適的“飯碗”。但在新世紀的中國,以往的“時代驕子”們再也無法嚐試“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滋味了,因為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製度改革正處於關鍵階段,市場機製在畢業生資源配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統包統分”的機製被打破,雙向選擇和在一定範圍內自主擇業等新的就業機製逐漸為社會和廣大畢業生所接受,以高等學校為基礎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正在逐步完善。麵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和當前減員增效的社會大環境,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出現了新特點,遇到了一些新問題和新挑戰。因此,對於即將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正確認識當今大學生就業現狀,把握市場規律是就業前十分關鍵的一步。
一 形勢分析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目前我國每年有100萬高校畢業生,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大學畢業生就業由賣方市場過渡到買方市場,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各個方麵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與此同時,傳統的畢業生就業主渠道的吸納能力也呈明顯下降趨勢。目前畢業生供需結構不平衡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有關專家對2000年大學生就業的形勢做了分析,他們認為,當今大學生就業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利的一麵:
1有利方麵
第一,社會需求總體上仍屬供不應求。事實上中國目前仍屬人才奇缺的國家。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僅占全國人口比例的5.7%(發達國家30%~50%;美國60%;日本、韓國30%;不發達國家8.8%;印度16%)。可見,中國在世界上排在倒數的位置,連北京這樣屬於全國人才最密集的地區也才剛剛達到總人口的20%,比起發達國家仍有很大的差距。由於各行各業的各級各類單位都需要大學畢業生去補充科技管理幹部隊伍,提高職工文化素質及水平,因此中國目前並不應當存在大學生已經多得分不出去的問題。
第二,據預測,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走出“低穀”,目前我國宏觀經濟整體表現出良好態勢。根據國家經貿委公布的信息,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不斷好轉,不但已經走出“低穀”,而且已經走過了“複蘇”階段,宏觀經濟整體表現出良好的態勢。國家整體經濟增長指標(GDP)達7.4%,國有虧損工業企業的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已有明顯回升,紡織行業已經從1999年6月開始扭虧,冶金、有色金屬、煤炭也在1999年年底實現盈利,石化行業的情況也越來越好。
第三,中國加入WTO將會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中國加入“WTO”,對我國的經濟形勢發展將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進出口貿易會大量增加,人才的需求形勢更會看漲。有關專家已經估計中國入關後至少會增加1200萬個就業機會。隨著入關後一些行業的興衰,會引起我國社會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的不同變化,如外語類、金融財會類、商貿類、旅遊類、法律類以及經濟管理等類專業的畢業生需求形勢將逐漸走俏,尤其可能會使近年一直不太景氣的國際經濟貿易類和與涉外專業有關的畢業生需求量大幅度上升。
第四,非公有製經濟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急劇增加。非公有製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飛速發展,已在國民經濟領域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特別是京、滬、粵以及東南沿海等廣大開發地區的經濟迅速增長,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急劇增加。目前非公有製單位對人才的需求量已超過了國有單位。據統計,1999年參加華南理工大學供需見麵會的非公有製企業占3/5,參加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見麵會的非公有製企業則占了2/3;1999年到各種無明確上級主管部門的(非公有製經濟)單位就業的北京市高校畢業生有5000人,廣東省高校有1.1萬人,今後將會更多。
第五,高新技術企業對高新技術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目前知識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高新技術企業在我國飛速發展,對高新技術人才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因此對與高新技術有關專業的畢業生的需求非常緊俏。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關的專業,如計算機及應用、計算機軟件、通信工程等專業在需求量排序中名列前茅。另外無線電技術、電氣技術、電子工程、工業電氣自動化、自動控製等專業的需求量也很大。各地各行業目前都在積極吸引高新技術人才,爭相提供優惠條件,為其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環境。這種日益濃厚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必然為畢業生就業帶來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