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畢業生就業市場逐步規範。1996年2月28日,中國第一家畢業生人才市場——中國中原畢業生人才市場正式開業運行,標誌著我國畢業生就業市場正式誕生。目前,全國畢業生市場已經形成規模並逐漸走向規範化。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就業信息的傳播方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使畢業生就業逐步實現信息化、網絡化的遠程服務,而且也促進了畢業生就業市場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管理向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管理模式轉變。隨著畢業生就業人才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有關的規章製度也相繼出台,這樣大學生就業便有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第七,西部大開發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新舞台。西部大開發是我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西部的生態重建、資源開發和城市化進程,需要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方能完成。同時,西部也出台了一係列人才優惠政策,用以吸引有誌之士。
2不利方麵
第一,由於各種客觀環境的限製,畢業生就業製度的改革步履艱難。例如我國人事製度改革相對滯後,戶籍、編製、各種指標和檔案管理等,都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變,人事部門對畢業生就業的申請報批手續過於繁雜,單位並沒有多少真正的用人自主權,仍然需要按照接收畢業生一人一報批的手續,非公有製單位甚至沒有審批進人指標的渠道。
此外,目前這種審批程序和環節過多的人事管理體製還造成就業工作中的關係後門成風,有些單位當年的進人指標連照顧關係都不夠用。還有的畢業生先通過後門關係到有進人編製和指標的單位去“假報到”,然後再到自己想去而又沒有進人編製指標的單位去“真就業”。甚至還存在畢業生就業工作部門職責不清,政出多門,政策交叉矛盾等現象,致使許多就業改革措施難以兌現。
第二,傳統的畢業生就業主渠道吸納能力下降。國有企業目前依然處於轉軌改製、減負增效的改革過程中,生產經營尚未完全走出困境,下崗問題仍很突出。國有經濟在原有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餘地已經不大,因而很難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據有關方麵預測:2000年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約在7%~8%之間,新增就業機會400萬~600萬個,而勞動力供給卻維持在很高的水平,2000年新增具勞動年齡的勞動力為1000萬人,新增下崗職工500萬~600萬人,加上1999年接轉,勞動力供給(下崗+失業)約1290萬,這樣就使傳統的畢業生就業主渠道的吸納能力下降,大量接收畢業生存在一定困難。
第三,社會對於畢業生學曆層次的需求越來越高。目前我國中高層次的人才嚴重短缺,社會對高層次的複合型、外向型和開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現對人才結構的需求層次重心上移的趨勢。在畢業生就業中研究生已越來越“搶手”,本科生還能基本平衡,專科生則較明顯地呈現供過於求的趨勢。高校、科研單位、大機關、大公司已經基本上以接收碩士生博士生為主,甚至連一些中小型單位都開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這種社會現象致使現在不少用人單位存在“人才高消費”的錯誤觀念,盲目追求高學曆人才,因而對畢業生的需求出現扭曲,人為地製造了就業難。
第四,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供求狀況。一般情況下,經濟發達或經濟發展較快地區接收畢業生較多,反之則較少。從各地反映的需求情況看,區域的差異越來越大,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及一些中心城市對畢業生的需求有所增加,用人單位要人的積極性比較高,但其他地區畢業生就業需求仍處於低迷狀態,中西部及東北等省區已連續幾年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
第五,社會對不同專業需求的不平衡直接影響非熱門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隨著高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和國家對基礎設施投資的加大,計算機、通訊、電子、醫藥、土建、機械、自動化、師範等類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需求旺盛,而法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藝術學、體育學、國貿、財經、新聞、管理、職教、中醫、動植物、環保、輕工食品、農業推廣、農林工程等類專業畢業生社會需求相對較少,本科生需求不到50%,專科生需求不到25%。
第六,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看重“人品”和能力,對專業反而越看越淡。不少單位已經開始對接收畢業生持“寧缺毋濫”的態度。因此,學生幹部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有各種特長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
第七,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主要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