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有的放矢—準確擇業策略(4)(1 / 3)

另外,從大學生擇業時對大公司、大企業的偏愛趨勢上,也可以得出和上述結論相同的特征。許多大學畢業生將大公司、大企業作為首選單位,探其原因,經濟方麵的考慮也是占主要地位。尤其是沿海地區的一些三資企業和公司,一方麵能滿足大學生創業、冒風險的願望;另一方麵,又能給就職者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因此,許多大學生對三資企業和大公司的選擇有增無減。

然而,大學生在注重經濟收入的同時,發揮個人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已成為擇業的第一要素。但與以往不同,大學生並不把專業對口當成發揮個人才能的關鍵,相比之下,倒是用人單位更注重專業的對口問題。

(2)職業選擇集中於沿海地區與大中城市

調查表明,大學生對大中城市的選擇比例,遠遠高於對小城鎮與農村的選擇比例。這說明,當今大學生對大中城市的迷戀程度仍是有增無減,甚至許多鄉村考來的大學生也不願再回自己的家鄉。

這種現象恰恰與我國人才需求不相吻合。從我國情況來看,除部分專業(如計算機、外語、機械、電子等)城市需求量較大以外,許多小城鎮和農村對知識人才、對大學生的需求非常迫切。國家也為此製定了一係列鼓勵大學生去基層,農村的相關政策。然而,收效甚微。這就是我國目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存在著的一種“虛假飽和”的現象。一方麵,一些大的企業、機關人滿為患,實在無力再接納新的人員流入;另一方麵,廣大的農村與基層單位卻又因人才的短缺而影響了生產的持續發展。

另外,大學生對經濟特區或沿海地區的選擇比例也很高。沿海地區對大學生的誘惑力來源於改革開放後其與內地之間逐漸拉開的經濟差距,這種地區間的差距促成了人才流動的單向性。內地的許多科技人才逐漸湧向沿海,形成了前一階段人們常說的“孔雀東南飛”的現象。當然這種單純的經濟動機絕不是促成大學生熱衷於沿海地區的惟一原因。創業的心理、對競爭環境的需求,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職業理想的確立。從總體狀況來看,沿海地區實行的種種優越政策、風險機製以及那裏較為富裕的生活環境,都對當今的大學生具有很強的誘惑力。

此外,大學生所處地區不同,對未來工作崗位的地區選擇也不盡相同。西部、中部、沿海地區的大學生選擇經濟特區與沿海地區的百分數呈遞增狀態,而在職業選擇方麵,內地大學生選擇科研單位、國有企業、行政機關等“鐵飯碗”單位的比例高於沿海大學生,這種就業心態上的差距是與其長期形成的就業觀念分不開的。

(3)不在乎單位所有製形式

現在不少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已經開始轉變,多種經濟形式的企業已被大學生廣泛接受,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在擇業時不在乎就業單位的所有製形式,甚至並不想非要為自己找一個有幹部編製或戶口指標的工作單位。他們認為,隻要能夠通過工作獲取到勞動報酬(能養活自己),有沒有幹部身份或編製並不重要。還有一些外地畢業生為了留在大城市而不惜冒險放棄了戶口和檔案。

(4)追求職業的穩定性和安全感

大學生們的這種擇業意識反映在對具體單位的選擇上,就是願意從事科研、專業技術、教師、公務員等工作。據廣州中山大學進行的調查,大學生擇業的行業分布,想去科研、綜合技術服務、文教、傳播、金融等腦力勞動部門的人數,共占45.4%;想去國家機關、黨政團體工作的人數占20.7%;可見大學生對行業的選擇主要集中於政府部門、商務、生產部門和科教、金融等風險小、穩定性高的部門。

2當代大學生職業理想的誤區

當大學畢業生們懷著對未來天真的憧憬、浪漫的設計和夢幻的追求而謀職求業時,由於心理價值取向的固有特點和社會環境方麵等多種原因,他們感受到了困惑和重壓。此時若不能準確把握自我與社會的和諧,極易步入擇業的誤區。

(1)觀念陳舊

首先,有的求職者看不到市場競爭的激烈與殘酷,仍然抱著“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思想,不在人才市場上主動出擊,而是“穩坐釣魚台”,等待用人單位的敲門聲。這一現象在某些所謂的“熱門”專業頗為典型。他們沒有意識到你的“戈多”其實就是你自己?!其次,是“非公不去”的陳舊觀念影響就業。有些畢業生和家長無視市場經濟的現實,仍將就業對象放在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單位上,把到非公有製經濟單位工作視為給別人打工,不算是正式工作。政府機關、教育部門等崗位固然工作穩定,各種福利、社會保障體製較完善,但也應該分析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個工作。在我國經濟體製轉軌的今天,這種陳舊觀念不破,便不可能拓寬就業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