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表現主義畫家巴塞利茲與他的藝術
社會·藝術
作者:郭銳
【摘要】巴塞利茲是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的重要代表。他經常將形象倒置於畫麵,迫使觀者更多地關注畫麵本身而不是作品的主題。他作品裏自由而明快的色調、侵略性的筆觸使他的作品獨樹一幟。
【關鍵詞】巴塞利茲;新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
德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主要有兩條線索,一麵是以博伊斯為代表的行為、觀念的非架上藝術;另一麵便是巴塞利茲代表的傳統繪畫形式的德國新表現主義。
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1938年出生於民主德國的薩克森,他在這裏接受了最初的藝術教育。不過這時候的民主德國實際受到社會主義蘇聯的控製,自然而然地整個東歐文化都籠罩在社會現實主義的影響之下。巴塞利茲對民主德國的藝術現狀和傾向失望,對文化高壓極為不滿,東柏林藝術學校遂以政治不成熟勒令其退學。1958年,20歲的巴塞利茲滿懷憧憬地穿越柏林牆來到西德——聯邦德國,在西柏林藝術學院學習並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二戰後的歐洲處處是曆經戰爭摧殘後的殘垣斷壁,西德同樣如此——城市的廢墟成為最具視覺衝擊力的現實存在。廢墟是既成事實的城市的一部分,破敗而不失美感,擁有難以言表的藝術氣息。兩次世界大戰的精神創傷讓戰敗的德國不得不站在滿目瘡痍的廢墟裏去反省自己的文化身份,對戰爭的反思成了戰後一代文化精英最為重要的文化求索。這一時期巴黎的抽象主義和點彩派繪畫風格仍然深刻地影響德國乃至整個西歐的藝術氛圍。年輕的巴塞利茲敏感地意識到這種強調形式的現代主義風格藝術並不能給自我的文化訴求帶來多大的裨益。就在巴塞利茲來到西德的那一年,一場來自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的巡回展覽影響了他的藝術方向。之後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情:“猛然發現當時的畫壇完全沉溺於巴黎畫派的抽象主義和點彩派之類,我憤慨地站了出來,同這種與我在東德接受的全部教育背道而馳的繪畫方法作鬥爭。我在六十年代初強調主題是為了與抽象派抗衡。”盡管巴塞利茲選擇了具象,但在他看來繪畫的形象並不具備固有的重要性,繪畫並非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繪畫是自發的。因此,藝術的想象力與洞察力是巴塞利茲具象創作中最為關鍵的要素。
1960年巴塞利茲創作了《拉伊斯基肖像》,從中不難看到柯克西卡與德庫寧的影子。畫麵背景被幾乎平麵化的黑色顏料塗滿,依稀能夠辨認出人物微微低垂的麵部形象,刺眼的血紅色與遒勁的筆觸讓畫麵充滿表現力。這顯然不是一件一般的肖像作品,作品除去模棱兩可的形象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拷問,是對血腥記憶的反思,是某種悲情的宣泄。巴塞利茲作為二戰後的德國藝術家具有典型性,他與同時代的基弗、裏希特、呂佩爾茲以及彭克等藝術家一起構成了一個藝術群體,被藝術史家稱為德國“新表現主義”或“新具象繪畫”。他們都力求擺脫抽象繪畫和塔希主義的束縛,都強調對傳統具象的回歸,強調對德國傳統文化的認可,用具象語言來表現自我感受和批判精神。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德國新表現主義是對同時期美國出現的缺少情感的、冷漠的藝術形式的反駁與抗爭。
從60年代中後期開始,巴塞利茲采取了一種形象倒置的創作手法,這種形象倒置既是對觀者而言,又貫穿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這樣使得觀者直接注意到畫麵本身而不是畫麵的主題。他說這樣的一種藝術形式是為了引起“迷惑與震撼,表現出一種挑戰的姿態。”不過也多有批評者認為這隻是一種噱頭。巴塞利茲反駁說:“我為何又不該顛倒呢?繪畫是為了表達人的精神,正是這樣,我可以把奶牛畫成綠色,把人的腦袋倒置。”他的“顛倒”的藝術靈感並非突發奇想,而是有著清晰的思想淵源。馬薩喬的《聖彼得的犧牲》、倫勃朗的《屠宰的公牛》以及蘇巴朗的《彼得諾拉斯克見到使徒彼得顯形》等名畫對巴塞利茲顯然起到了圖像學上的啟發,而他所迷戀的萊茵霍爾德·倫茨的詩作給了他文學上得啟示。德國藝術評論家克諾比勒說:“他這樣做(將作品倒置)的目的,是要消除觀看作品的管理和傳統的圖像規則,標示一種明確的‘文體革命美學’—摧毀我們接觸藝術對象時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理解方法和心理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