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君道之——善兵則天下易得(10)(3 / 3)

這是能大敗敵軍的第三條理由;我軍有道,力量強大,敵軍無道,力量弱小。估計敵軍擁有士兵不過十萬,西起巫峽,東到滄海,分兵把守,勢力就孤單弱小,聚兵守一地,就會顧此失彼,這是能大敗敵軍的第四條理由。所以,我大軍席卷獲勝,這是確定不疑的。”高穎高興地說:“你分析成敗,條理很分明,我現在豁然開朗了。我本來以為你才學很不錯了,想不到你的籌謀韜略也這麼厲害。”於是進兵江南,俘虜了陳叔寶。這是消滅吳國的情況。

從前三國時,蜀國派宗預出使東吳。宗預對孫權說:“蜀國雖然是吳的鄰國,但東西兩國都要相互依存。吳不能設有蜀,蜀也不能沒有吳。”孫盛卻說:“帝王自保,隻有仰仗道義,道義已經樹立起來,即使小國也能變成大國。殷、周的興起就是這樣。假若仰仗欺詐和暴力,即使強國也會衰敗,秦皇、項楚就是這樣。更何況是地處偏遠的小國,依恃山水的堅固,卻要聯合萬裏之遠的地方永遠依靠呢?從前六國用合縱的計策,可秦國還是最終統一了天下。隗囂、公孫述采用聯合的謀略,光武帝劉秀卻終究兼並了隴、蜀。憑六國的強大,隴漢的廣闊,都不能相互救援,各自坐視盟友被殺戮和傾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道德的根基不牢固,分離、衰弱的人心難以一致啊,這是很糟糕的情形,宗預卻說:‘吳不能沒有蜀,蜀不能沒有吳’,這不是諂媚嗎?”

由此看來,治理國家的根本唯有道義,君王如果不改德,身邊的人也都會成為敵人。

自從隋文帝十年滅掉陳,到現在的開元四年已經有百多年了,天下一直是統一的。

《左傳》說:“都城超過一百錐是國家的禍患。”又說:“大的都城同國都一樣大是國家混亂的根源。”古代的諸侯國麵積不過百裏,不分封山海,不許親近夷族,以疏遠其屬下,這是有原因的,為什麼呢?賈誼說:“我觀察前代情況,發現諸侯強大的先謀反。淮陰王在楚地勢力最強,最先謀反;韓信依靠胡人又謀反;陳孺士兵精良,因而又謀反;彭越靠梁國的幫助謀反;黥布用淮南的軍隊謀反;盧綰勢力最弱也最後謀反。長沙王擁有兩萬幾千戶的封賞,功勞最少卻最能保全自己,勢力最弱卻最忠誠。這不是各人的性情不同,是形勢使然。假設讓樊噲、酈生、周勃等各擁有幾十個城池稱王,他們的反叛並失敗,也是可以想見的;讓韓信、彭越之輩,位居最高的侯位而不封王,即使現在他們還會存在。那麼治理天下的大計,就可以知曉了。要想讓諸侯都忠誠順服,就不如分封像長沙王那樣的諸侯國;想要讓臣下免受殺戮的下場,就不如讓他像樊噲、酈食其那樣;要想讓天下長治久安,就不如多分封諸侯,削弱他們的勢力。”

由此觀之,讓統治一地的地方長官,統治疆域擴大到上千裏,擁有很多百姓,這就不僅僅是“都城過百錐”的謀反之資了。他們居官任用賢才,培植親信,就不僅僅是疏遠朝廷了。吳國占據長江、鄱陽湖,蜀國依靠天然的險阻,這不僅僅是依靠山河為憑借;橫跨州郡,進行治理,不僅僅是城池像國都一樣大所帶來的害處。假如國家遭遇重大變故,有吳楚七國之亂那樣的禍患,後果將不堪設想,當權的人不可不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