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君道之——善兵則天下易得(10)(2 / 3)

不久,羊祜到朝中,秘密陳述伐吳的計謀,讓王溶在蜀地造船。大船長上百步,上麵都建造城樓,四麵開門,船頭畫上怪獸圖案,說是要震懾江神。每條船上能容納兩千多人,能在船上騎馬來往。王溶造船時砍削的木片順流漂到東吳,建平太守署彥撈起木片呈給吳王孫皓,說:“晉國一定有功打吳國的計劃,應當增加建平的兵馬。晉國攻不下建平,就不敢渡江。”孫皓不聽。

署彥於是鍛造鐵鏈和錐刺攔在江上,來阻擋晉軍。王溶聽到這個消息,就造大木筏,上麵紮上草人,讓識水性的人駕筏在前開路,遇到鐵鏈就用大火燒斷它。除掉這些障礙就開始發兵,結果很順利地取得了勝利。

晉太康元年,安東將軍王渾攻陷橫江,龍驤將軍王潛攻克建平、丹陽二城。杜預又派遣輕兵八百人乘小船偷偷渡江,抵達樂鄉,屯在巴山上,懸掛旌旗,燃起大火,出其不意攻破公安。那時,眾將都說這是百年未有的大戰,不能全勝,而且春水正起,不能長久作戰,應當等待冬季來臨,再大舉進攻。杜預說:“樂毅濟西一仗打敗了強大的齊國。現在我們軍威大振,勢如破竹。經幾次戰役之後,吳軍營壘會迎刃而解。”對於杜預的說法,晉武帝深以為然。

吳國派張悌、沈瑩渡江,沈瑩對張悌說:“晉國在蜀地造船已經很久了,現在傾全國之力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萬裏邊境同時起兵,並且動用益州的全部軍隊,渡江而下,我國上遊各地守軍毫無防備,恐怕長江沿岸的眾多城池都抵禦不晉軍的進攻,晉國的水軍一定會打到這裏。應當保存實力等待晉軍到來,打一場硬仗。如果是打敗了晉的話,長江西岸自然肅清。這樣上遊關隘即使被攻破,還可以再奪回來。現在渡江應戰,不能確保獲勝,如果萬一失敗,後果將不堪設想。”張悌不聽。於是傾盡所有的兵力渡江進逼。晉不交戰,吳軍後撤時亂了陣腳,晉軍趁機攻打,大敗吳軍。

吳王孫皓於是向王潛投降。八萬軍兵乘大船叫喊著駛人石頭城。孫皓自己綁著雙手,拉著棺材來見王溶,王溶燒掉棺材,以示禮敬。後賜予孫皓歸命侯。

到晉惠帝時,惠帝平庸軟弱,胡人騷擾中原,天子蒙受侮辱,逃到江南,天下再次分裂。五代曆經三百多年。隋文帝代周而起,謀劃攻伐陳朝。文帝曾經詢問高穎攻取陳朝的計策,高穎說:“長江以北,土地寒冷,農田收割較晚;長江以南,土地溫熱,水田成熟較旱。等到收獲季節,稍微征兵買馬,聲言要偷襲,敵軍必定會屯兵堅守,這樣就錯過收割的好時節。敵軍聚集我軍解散,多次反複,敵軍習以為常,然後,我們再聚集軍隊,這時敵軍必然不相信,在其猶豫之際,我軍再渡江作戰,士兵士氣必然高漲。江南土層淺,住的多是茅舍,所有的儲蓄積聚,都不是放在地窖中。我們秘密派人順風放火,等到他們再修好,就再放火,不用幾年,陳的財力自然匱乏。”隋文帝采用高穎的計策,陳朝果然益發朝勢衰微。

然後文帝發兵,派薛道衡為淮南道行台尚書吏部郎,並掌握公文。等到文帝的軍隊兵臨長江,高穎召見薛道衡,在大帳中夜坐,問道:“你看,現在進軍能夠打敗江東嗎?”薛道衡回答:“凡討論大事成敗,必須用事理去推斷。禹貢所居住的九州,本來是君王的疆土。後漢末期,豪傑舉兵蜂起,孫權兄弟於是占據吳、楚的土地。晉武帝即位,立即吞並吳、楚,到永嘉南遷時,又分裂開來。從那時以來,戰爭不斷,戰爭之後必然是和平,這是恒常的天道。郭璞曾預言:三百年後,藩邦各地還要與中原合並,現在運數將滿。從運數來說,必然打敗陳朝,這是一;有德者昌,無德者亡。自古以來的興亡都沒有脫離這個規律。皇上恭敬愛民,提倡節儉,每天為百姓大事操勞,陳後主卻修造宮室,沉迷酒色,臣民不和他同心,百姓神靈都很憤怒,這是陳朝失敗的第二條理由;治國的大體,必須任用能人,而陳朝的公卿大臣,隻是充數而己。提拔小人施文慶,委以重任,尚書江總,隻會吟詩喝酒,不是胸有韜略的人,蕭摩訶、任蠻奴雖是大將,卻不足以擔當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