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君道之——善兵則天下易得(10)(1 / 3)

議論的人常說吳、楚是因為治國有道才最後歸順,國家無禮先期強大,這是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時的事。現在一統天下,不能與古代相提並論。符合一般規律的說法,都不知道權變,所以謀劃雖多,而最後使用的隻有一個。依靠天然險阻得以生存的國家,隻是在敵我力量相當時,才可以保存自己,如果雙方勢力不均、強弱有別,智者也不能為之出謀劃策,地勢險峻也不能保全。蜀地不可謂不險,高山聳立,直人雲端,山穀幽深,隻有棄掉馬匹,懸起車輛,才能進入。都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到進兵時,卻連一點兒抵抗能力都沒有。過關斬將,插旗蜀地,敵軍死傷數萬,我軍乘勝席卷蜀地,直入成都。漢中各城池都按兵不動,不是都沒有抵抗之心,而是力量不足。到劉禪投降,各城守將全都分崩離析。現在江淮之難,超不過劍閣;山川的險要,超不過峨山、漢水。孫皓殘暴,甚於劉禪,東吳的困境過於蜀國。但我國的兵力比以前多,糧食器械的儲備超過以往。現在不舉兵平吳,而是按兵不動,戰士苦於兵役,就會漸漸尋釁鬧事,軍隊的戰鬥力就會衰竭,不能長久征戰。當務之急,應當早做決定,一統天下。現在如果率梁州、益州的軍隊,水陸並進,荊楚的軍隊兵臨江陵,平定南豫州郡,直達夏日,徐、揚、青、兗各州的軍隊齊向株陵,多方進軍讓吳軍產生誤會。以小小的吳國,抵擋天下的軍隊,勢力一定會分散,肯定全線吃緊,巴、漢的奇兵再乘機攻其虛弱,這樣,一地失守,吳國上下就會震動。吳國沿江建國,沒有內地,東西幾千裏,靠籬笆為屏障,所要抵禦的地區廣大,全國各地一處也不會安寧。孫皓恣意殘暴,為所欲為,猜忌下屬,名臣大將不再有信心,所以像孫秀這樣的人都會因害怕而歸順。在朝廷內大臣受到猜疑,朝廷外賢士困厄,不得提拔,沒有保存國家的計策,安定的決心;平常尚且不能安分守己,兵臨城下時,必定會有投降的,最終不能齊心協力共同戰鬥,是可以預見的。吳軍的風格在於迅速,不能持久。他們的器械不如中原精良,隻有水戰是優勢,如果我軍一旦進入吳地,長江不再是屏障,吳軍就會轉而保衛城池。這樣他們去長取短,我軍再慢慢前進,士兵有勇敢戰鬥的勇氣。吳軍在本土戰鬥,有憑借城池固守的想法,這樣不用多久,必定大敗吳國。”

晉世祖采納了羊祜的建議,下令王潛率軍消滅吳國,實現了天下統一。當時,吳王孫皓有兼並大國的念頭,派陸抗作荊州牧。晉國派羊祜和吳軍相持。羊祜采取政德的辦法惑化吳人。每當與吳軍交戰,一定要定好日期再交鋒,不做那些間諜偷襲的事。若是臨陣抓到俘虜,軍官將要殺掉他們,羊祜就說:“這些人都是為節操而死的臣子。”一邊流著眼淚,親自予以殯斂,迎接他們的家人,並厚禮送回。吳國的將領如有人來投奔,就遂他們的心意。如果是想回吳國,就給他們放行。一個吳國的將軍有兩個小孩兒,在邊境上玩耍,被羊祜的部下俘獲。羊祜親自撫養他們。過了一個月,他們的父親以為孩子已經死了,便打算為他們發喪。羊祜就把他們送回去。

他們的父親後來感激羊祜的恩德,帶領二個孩子前來投降。看到這些,陸抗便告誡部下說:“人家一味講德行,我們卻一味地用暴力,這樣,不交戰我們也輸了。你們各自守衛疆界,不要貪求小利就行了。”陸抗稱讚羊祜道:“羊叔子比起樂毅、諸葛亮來也毫不遜色。”

陸抗臨死時,對吳王孫皓說:“西陵、建平是國家的門戶,處在長江上遊,兩麵受敵。我的父親陸遜曾經在臨死時囑咐:西陵是國家的西大門,如果那裏發生不測,就當用全力把它奪回來。我認為,眾侯王年紀還小,沒管理過國家大事,請求他們節約開支,以確保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