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府試(1 / 3)

江南四月薰風低,江南女兒芳步齊。晚雲接水共渺彌,遠沙疊草空萋萋。白苧不堪論古意,數花猶可醉前溪。

四月煙雨的天氣,站立與屋簷下,看著落雨、桃花及其綠草,煙雨蒙蒙,細雨如絲,絕對是件愜意風雅之事,可如坐在狹小考舍中,聽著外間雨水滴答滴答聲,落雨滴落在青瓦上,沿著溝壑順著屋簷角彙集流下,如大自然的美妙奏樂般,完全不同的心境。

可此時側躺在考舍中的童生,卻沒有風雅心卻聆聽,轉輾反側者不知凡幾,個子矮些、年紀尚小者尚可方便入睡,可五六十歲老童生,或者大長腿者,就絕對不好受,方寸考舍之地,木板鋪開,可隻能卷曲雙腿,睡在硬梆梆木板之上。

隨意吃上一葷一素兩個菜,喝口清水後,衛玠就趁著天未曾黑前,就把木板拚接好,盤膝雙足伽趺打坐著,背脊如竹般挺直,閉目進入修行中,貢院依舊關閉著,在甬道內有著幾個燈籠,可依舊昏暗著,不時有軍士巡邏走過,嚴禁考生隨意走動,就算是起夜,也必須拉動鈴鐺,自有有軍士陪同,私自走動者,嚴懲不貸。

考棚外滴答聲依舊,一夜無話,清晨當響起洪亮的鍾聲時,衛玠從打坐中醒來,心如明鏡般毫無雜念,其實打坐與否相差不大,身體無時無刻都在自動運行中,乳白色精氣生生不息的在體內循環著,精元飽滿,也不需主動催動,內視身體內,乳白氣韻一夜間近乎無增加。

鍾聲響起後,廚役又開始發放早食,吃了幾個熱騰騰鍋貼後,書吏也陸續發放著答題卷紙張,而隨著鍾聲,如昨日般有書吏舉著高大紅木牌走來。

府試三場中的第二場為雜文,雜文就是指詩詞歌賦等正統外的文體,早在南北朝就已出現,寫的比較隨意,與要求極其嚴格的時文來比,這雜文就是給考生放鬆用的,可以隨意發揮,束縛也無,不過雜文隻是雜學而已,寫的再好也並卵用,時文和後麵兩天的策論才是重中關鍵。

雜文也有幾種格式,如“對問”、“七發”、“連珠”,本質就是辯論,以邏輯力量製服論敵,寫者最終目的是論是非,辨正誤,揭示真理。然而,雜文的論辯是形象性的論辯,雜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錮弊常取類型”。

題目也簡單,就抽取明成化年間杭州發生起命案,杭州城中一家民戶,家中老者父親把兒子活生生打死,媳婦就告上公堂,案卷上隻是說其中兒子不孝順,父失手打死,最終宣判是無罪,反而媳婦被杖責四十,羞憤下投西湖自盡。

就拿這個案例要求考生作雜文一篇,衛玠心中很是奇怪,現任杭州府尹大人是何等人物,居然用這個案例寫文章,可衛玠對於案情可是出了名熱衷,其中各種疑點就讓人深思,老父如何打死強壯兒子,其中過程又如此,細節是關鍵,兒媳為何甘願冒著羞辱上堂伸冤。

雖然雜文不重要,但是衛玠依舊一絲不苟的精神對待,先寫在草紙上,闡述論點放在案件本身上,各種疑點是一一詳細舉出,如此疑點重重案件,親親相隱是正確,可真相同樣重要,想必府尹大人也明白吧,恐怕大多數考生隻會放在孝之上,這就是時代的局限性。

“這個知府大人,絕對是個正義感強烈的家夥”

衛玠心中給素未謀麵的知府貼上個標簽,心中開始思考著如何下筆,當未時中時,衛玠用著瘦金字體抄錄在答題紙上,檢查無誤,並無禁忌和避諱後,才放下毛筆,長長伸了懶腰,至於對麵那位不知名仁兄,早就露出愁苦表情坐在考舍內發呆著。

在考舍內呆過第二個夜晚後,從十八日開始,就一直落水,沒有要停下來的節奏,煙花下的西湖、青柳小巷中,或許有著文人墨客的足跡吧!雨中漫步,踏與青石小巷中,想必也是美事一件。

第三日考試是策論,三場考試中策論可用時兩日,甚至書吏會發放蠟燭,夜間加班加點也行,一共三道題目,兩日時間作完。

策論,所胃策就是拋出個問題,然後讓你回答如何解決,可行性方案,顯示出你有匡扶社稷的能力,話說在殿試上,陛下會開口詢問當時的時政、農事、民風等問題出題,要求寶座下的眾貢生對答,這就是對策,他人問你來回答,回答的言之有物可行,陛下賞識你的才能,那麼狀元探花的,不要不要的。

“論”就是議論下是非長斷,寫在紙上成為文章,這就是策論,議論曆史人物,議論當代名人是非,反正就是有些八卦意味,寫出策論讓考官瞧見,不怕引起爭論,不要擔心有人跟貼亂罵,越能夠引起爭議、引發討論的文章,越能夠加速你的成名,策論要表現出你驚世駭俗的治國安邦、滿腹經綸的本領,得到考官賞識足矣!

策論所說沒有八股文那樣近乎變態般的嚴謹,可是依舊有它的格式,不可以超處這個範疇,格式、內容、語言等方麵,有著各種嚴格苛刻要求,然並卵用,看著天花亂墜,可是又有多少書生真正動手做過,這個也是為什麼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衛玠打心眼裏崇拜的王陽明的“心學說”,他是明朝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