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假裝不認識洪承疇,故意高聲答道:“你才是叛亂之徒!我是大明忠臣,怎麼說我反叛呢?我常常聽人說起我大明頭號忠臣洪承疇老將軍在關外和清軍血戰殉國,名揚四方。我雖然年幼,但殺身報國,我決不想落在他的後麵。”
督府幕僚還真以為他不認識洪承疇,連忙告訴夏完淳:“上座正是洪大人。一胡說,上座是什麼東西,竟冒大名玷汙洪大人的‘忠魂’,天下誰人不知洪大人早就為國盡忠了?當時天子親自哭祭。滿朝文武無不痛哭流淚。你真是無恥之徒。竟然玷汙洪大人的英名。”
夏完淳把這些背叛民族的亂臣賊子罵了個狗血噴頭,但他又沒有直接責罵洪承疇為叛徒,反而把他當成忠臣頌揚,使這位高高上座的“總督大人”啼笑皆非,無地自容。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時正麵進攻威力大,有時旁敲側擊效果更佳。夏完淳明知上座是洪承疇,卻裝做不認識,表麵上把洪承疇大大地吹捧了一番,而實際上卻把他罵了個狗血淋頭,使他那忘恩負義的叛徒嘴臉暴露得淋漓盡致。此乃含沙射影、指桑罵槐之功效。
李自成回師反戈
1642年,李自成率義軍在大敗明左良玉軍,取得了朱仙鎮大捷之後,又趁勢攻占了開封。這年秋天,崇禎皇帝命令陝西新任總督軍務孫傳庭糾集陝西軍隊數萬,以及部分地方武裝,東出潼關,挺進開封。
李自成聞訊後,立即率軍西進,準備迎擊.孫傳庭進至郟縣時,得知李白成的企圖,便設三伏以待:以總兵高傑居中,左勃軍在左,鄭嘉棟軍在右,擔任伏擊。又以牛成虎為前鋒,以佯敗引誘起義軍。李自成率兵趕來,還來不及審辨虛偽,便中了埋伏。一場苦戰之後,斷送千餘兵士。李自成不得不率餘部向東撤退。作為應急對策,李自成命令部隊在撤退中遺棄衣甲、金珠,讓敵人爭搶,以減慢敵人的追擊速度。
果如李自成所料,追擊起義軍的明軍看見沿途的金珠衣甲,都蜂擁爭搶,致使部隊大亂,軍心也頓時鬆懈。李自成見此情景,乘敵混亂之際,突然回師反擊,打得本來亂哄哄的明軍狼狽不堪。
真正的將軍不單是能打多少勝仗,更重要的是如何挽回敗局。麵對殘局,要能隨機應變,必須事前對局勢有全麵的計劃,能料想到各種可能出現的變化,做到全局胸中有數,而不魯莽妄作,有勇無謀。在不利的局勢中,更應主動創造條件,擾敵對方布局,抓住時機快捷而勇猛地反擊,以達轉敗為勝。
石達開誘殲清兵
1852年秋,太平軍在進攻長沙的同時,另由石達開率領2000餘人橫渡湘水,以開辟一個後衛和轉進的基地。太平軍剛渡過湘江,清軍將領向榮率精兵3000前來堵擊。石達開速將主力部隊隱蔽在湘江中心水陸洲南部的大片叢林之中,然後派小股部隊向清軍作攻擊之態以誘戰。向榮見太平軍人少,求勝心切,便想一口吃掉,當下即緊迫不舍。當追到叢林時,石達開親自率精兵悄悄地沿叢林兩側包抄清軍的後路。等到叢林四周殺聲大起,向榮方知中計。但見刀光劍影,殺聲陣陣,清軍的3000多名所謂勁旅精兵驚慌失措、丟盔棄甲、四散逃命。或刀下喪命,或溺水而亡,幾乎全軍覆沒。向榮見勢不妙,趁早逃命,才免於一死於江中。
在需要戰勝對手時,人們都知道設計一計謀使敵對一方進入困境。其關鍵是如何讓對方不知不覺中陷入自己的計劃布置之中。太平軍之所以能以少勝多,正是因為誘敵深入,使清兵陷於包圍之中。可見,“引誘”對方進入“圈套”的策略是精心製造假像,讓對方真實地感到有利可圖。
劉闖王變陣破敵
1876年,清政府派號稱“劉闖”的前敵指揮將領劉錦棠率兵收複被阿古柏侵略軍占領的北疆。當時清軍要奪取古牧地有兩條道:一條是大道,多為戈壁,供水困難;二是水源充足的小路,但侵略軍在此駐防嚴密。劉錦棠決定取小路。以一部分兵力故意挖渠掘井,佯裝從大道進攻,作為正兵;夜間以主力突然偷襲小道上的黃田侵略軍,作為奇兵。清軍行動意外而迅速,一舉占據黃田。
阿軍兩支騎兵不支,於是出動步兵配合,企圖抵擋住清軍騎兵的進攻勢頭。這時,劉錦棠改變部署,命令作為正兵的騎兵張開兩翼,變為奇兵,從兩翼包抄敵軍,而把原處於機動位置的奇兵化為正兵,從中路攻擊阿軍。清軍的這一突然變動打亂了阿軍的陣腳。劉錦棠率部乘勝追殺,直至古牧地。清軍一股作氣全殲守敵,打開了烏魯木齊北麵的門戶。
俗語說,狹路相逢智者勝。在複雜的對峙局麵前,誰能掌握度勢而變的主動權,誰便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在生活和工作之中,我們也應該應時而變,多求創新,而不應因循守舊。
特別通行證
1924年5月的一天,陳賡受指揮部委派渡珠江到廣州市內偵察敵情。他渡江後看到判軍搜查甚嚴。正在為難之際,陳賡見到幾個敵人沿街散發反動傳單,一時計上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