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圓銳之操篇(1)(2 / 3)

李林甫陷害李適之

唐玄宗時,有兩位丞相共輔朝政。一位是李林甫,一位是李適之。李林甫陰險貪詐,老想大權獨攬,必欲除李適之而後快。李適之比較拘謹誠篤,對李林甫一直以友相待,因此,對他的用心毫無覺察。

有一天兩人閑談,李林甫裝出非常關切的樣子對李適之說:“華山是出產金子的地方,如果派人去開采,肯定能給國家增加大量財富。老兄何不向皇上上奏,請求恩準?這樣國家增財,老兄也一定會博得皇上的好感。”李適之一聽,覺得切實可行,也沒多想,馬上按李林甫的意思奏了一本。

唐玄宗非常寵信李林甫,事事都要跟他商量。他召李林甫進宮,指著李適之要求開采華山的奏折,問李林甫怎麼辦。李林甫馬上裝出一副憂鬱的樣子,回答道:“微臣常為陛下的貴體擔憂,深怕陛下偶染貴恙。開采華山,於陛下太不利了!微臣曾召有道之士探測,確證華山的方位為陛下本命所在,地下隱伏著王者之氣。如果開采華山金礦,雖然利於國家,卻不利於吾主。微臣非常心憂。請陛下萬勿如此,以使眾臣心安。”唐玄宗聽了,很受感動,對李林甫增加了信任寵愛。扭頭再看看李適之的奏折,心裏又升起了不少無名之火。

從此後,李適之逐漸被皇上疏遠了,終於被免去了官職,丞相由李林甫一人專任。李林甫的目標實現了。

王莽立女為後

西漢末年,王莽玩弄權術,掌握了朝廷大部分權力。他積極策劃,準備篡奪漢朝江山。當時的漢平帝隻有十幾歲,還沒有立皇後。王莽心生一計:如果把女兒嫁給平帝,當上皇後,自己的權勢豈不更加穩固?於是他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終於讓自己的女兒當上了皇後。

首先,他向太後建議說:“皇帝已經即位三年了,還沒有立皇後,這件大事應該著手操辦了。”太後早已考慮過這件事,所以欣然同意給平帝擇後。聖旨一下,各地達官顯貴爭相把自己的女兒上報到朝廷。王莽見狀,想到自己的女兒與人相比自然不是絕色,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女兒中選呢?於是他去見太後,故作謙遜地說:“我無功無德,女兒才貌平平,不敢與其他女子同時並舉。請下令不要讓我的女兒入選吧。”太後誤認為王莽是出於“赤誠”之心才如此為皇家著想,遂即下令說:“王莽之女是我娘家女兒,不用入選了。”

王莽平日沽名釣譽,迷惑了一大批朝臣,都以為他是位謙虛賢明的君子。所以朝廷一下令說主莽的女兒不入選了,立刻引起人們的同情,不少人給他說話,每天都有上千人要求選王莽之女為皇後。王莽又派人前去勸阻說情的臣民,結果越是勸阻說情的官民越多,太後沒有辦法,隻好同意王莽的女兒入選。王莽又趁機假惺惺地說:“應該從所有被征的女子當中,挑選德容工言俱佳者做皇後。”朝廷大臣們力爭說:“立安國公王莽之女為皇後,是人心所向,何必再選。”王莽看目的達到,不再推辭。不久,王莽的女兒被迎入漢宮,當上了皇後。

王莽搞陰謀立女為後是不光彩的行為,但從謀略來說,他卻是很好地應用了“以退為進”的迂回戰術,成功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有時候勇往直前往往受挫,而退一步,則往往是“海闊天空”,甚至獲得以退為進的效果。

史高計害蕭望之

蕭望之是漢元帝劉爽的老師,他為人耿直,忠於朝廷,聲望很高,元帝開始也很敬重他,有事就與蕭望之商量,正由於這個引起了尚書史高的嫉妒,於是小人勾結,陷害蕭望之,終於逼得一代忠臣服毒自盡。

史高是個無所作為的大臣,但他擅耍權謀。他與中書令弘恭、仆射石顯互相勾結,權傾朝野,百官都很怕他們。他們三人利用小人鄭朋,讓他去告發蕭望之,說蕭想罷免史高將軍,再排擠皇帝外戚,然後獨攬大權。漢元帝派人審理此案,石顯又提議由弘恭處理。弘恭便審問蕭望之,蕭義正詞嚴地說:“許、史兩家外戚憑借自己地位,多為不法,我是想整治他們,那是為了國家利益,並非泄私憤,更談不上倒行逆施,”弘恭抓住蕭有排擠外戚的事實,根本不問動機如何,就向皇上稟告:“蕭望之挑撥皇上與外戚之間的關係,圖謀不軌。他為臣不忠,大逆不道,請立即交廷尉處理。”

當時劉爽剛即位,很多事都不了解,不知道交廷尉處理就是下獄,就答應了。幾日之後,皇上有事和蕭望之商量,大臣們說已經下獄,劉爽大驚,但既已出口,不好再改悔,所以就把蕭望之的職務免掉,放出獄來。

後來,弘恭,石顯又上書陷害蕭望之“不認罪,心懷不滿,讓兒子上書鳴冤,歸罪於陛下,自恃曾做過皇上的老師,就目無朝綱。”漢元帝是個是非不分、沒有主見的君主,竟然也不調查,就把蕭望之交司法部門處理。

蕭望之一生耿直清白,反遭誣陷,實在氣憤不過,服毒自盡了。石顯等人陰謀得逞。而昏庸的漢元帝竟無知覺,不明白自己做了一件多大的錯事。

史高等人搞權謀機變,陷害蕭望之,竟然得逞。就因為他們勾結成夥,互相應和,而皇上又昏庸無知。所以《三十六計》有言說:“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可以敗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