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圓銳之操篇(3)(1 / 3)

1573年元宵節翌日早朝,明神宗正出乾清宮,忽見一男子,神色倉惶,從甬道上闖入。侍衛見其可疑,便上前盤問,並從他的衣袖中搜出一把利刃。神宗下詔命東廠究審。原來,該犯王大臣,係遊蕩入京。時值司禮監馮保與高拱積怨甚深,欲借此機會,詆毀高拱。於是他命家仆辛儒,攜酒食去獄中探望大臣。辛儒在獄中好言安慰王大臣,又設酒款待,二人漸漸熟如友人。辛儒勸王大臣偽供是受命於高拱入宮行刺的。起初,王大臣心懷疑慮,不敢應承。在辛儒軟硬兼施,威逼利誘下,王大臣終於答應了。

馮保得此訊後,即提出複審王大臣。大堂上,王大臣一口咬定是受高拱主使,馮保不待細問,就派人將其送回獄中暗中令辛儒送去蟒褲一條,劍兩柄,囑咐他在廷訊時,供為高拱所贈。馮保一麵將審訊結果告之神宗,一麵遣緹騎馳往高拱府第,捉回其數名家仆,嚴刑脅供。張居正此時也火上燒油,上疏請詰主使。一時間,朝中人言沸騰。

吏部尚書楊博,左都禦史葛守禮知道高拱蒙受冤枉,遂拜見張居正,請他出麵調處此案。起初,張居正不願答應此事,並拿出東廠審訊揭帖傳示眾人表明與已無關。但被楊博識破帖中的“大臣所供,曆曆有據“的”曆曆有據”是出自張居正之手。於是,張居正無法推諉。後來,馮保見事情漸漸泄露,便將王大臣治啞處死,高拱這才免遭誣陷。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表現了道家對事物樸素的辯證看法。“無中生有”作為成語,則指憑空捏造,栽贓陷害。自古以來,“無中生有”作為一種政治謀略,常為曆代陰謀家所運用。馮保因與高拱積怨,借王大臣闖宮一案,憑空捏造事實,誣陷高拱,若沒有楊博等人仗義執言,用事實力請張居中從中周旋,高拱定遭不測。

載漪偽造照會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與光緒的關係惡化,光緒被囚禁起來,慈禧則再次垂簾。但此時的慈禧已經六十多歲,身體日漸衰敗,而光緒還不到30歲。慈禧覺得年輕的光緒是自己權位潛在的巨大威脅。因此她指使人揚言光緒病危,企圖害死他。後因外國列強的幹涉而不敢下手。於是慈禧又生一計,決定采用廢立法,強行指定她侄女婿載漪之子溥雋為新帝,準備在1900年元旦逼光緒退位,不料各國公使以拒絕入宮祝賀的形式表示反對,這就引起了慈禧對列強的不滿,更引起載漪的極度怨恨,時時伺機發泄自己的不滿。

不久,義和團運動興起,其鬥爭矛頭直指外國侵略者。載漪認為這是使其子早日繼位的天賜良機,決定利用義和團強烈的反帝情緒打擊列強,排除廢立的阻力。因此他別有用心地向慈禧說,“義和團都是出萬死不顧一生以赴國難的義民”,鼓動慈禧對外宣戰,攻滅外國駐京使館。慈禧對列強雖有不滿,但始終不敢公開反目。這種猶疑不決,瞻前顧後的態度,使載漪萬分焦急,為促成慈禧對外宣戰的決心,載漪指使軍機章京連文衝偽造了一份列強給清政府的照會,提出四條要求:一指定一地由光緒帝居住;二代清政府收取各省錢糧,三代表清政府掌管全國軍隊;第四條要慈禧撤簾歸政給光緒,這點觸犯了她最大的忌諱。假照會激起了慈禧對列強鬱積已久的不滿,於是不辨真偽,斷然頒諭向列強宣戰,落得個喪權辱國的結局。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清政府在列強的壓力與要求下,將載漪發配新疆,終生監禁,其子溥雋也被撤去“大阿哥”(即皇位繼承人)名號。

載漪為了助子繼位而偽造照會,促使慈禧對外宣戰固然是錯誤的,但從謀略的角度看,他利用了“乘疑可間”的謀略,即利用慈禧不願撤簾歸政給光緒的權力欲及對列強的不滿情緒,尋找有利時機,製造謠言和假像,加重慈禧與列強的矛盾,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盜賊詭盜書生財

有一個讀書人,到京城候選補官。他在寄宿的旅館前開了一家茶館,和一家染坊正對門。讀書人無所事事,整天在茶幾旁看來來往往的過路行人。一天,他看見幾個人多次在麵前走來走去,好像在觀察動靜,打染坊的主意,覺得很奇怪。忽然一個男子走上前來跟他耳語道:“我們是小偷,要得這家所曬的綢帛。這事告訴您,您可不要講出去。”讀書人說:“這關我什麼事,我何必多嘴多舌呢!”那人拱手道謝告辭了。讀書人暗自想到:那家所曬的綢帛高高掛在大街前,白天眾目睽睽,如果能偷走,那可真能算是狡黠的盜賊了。所以那讀書人仔細地看著。隻見那些人時而經過,或左或右,時間過了很久,人漸稀疏,到傍晚時就再也沒有見到那些人了。讀書人笑著說:“這些無知妄為的人,果然騙我!”隨即進入房內,正準備吃飯,卻發現房屋裏已經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