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八綱辨證論治(一)(1 / 1)

第一節 表裏辨證論治

一、表證

表證病位肌表輕,皮毛口鼻為途徑,

特點病急病程短,可分表寒表熱情。

表證,是指病邪位置在肌表、病勢輕淺。病邪的途徑,是由皮毛或口鼻入於肌表,是疾病的初起階段。它以起病急,病程短為特點。表寒證與表熱證,分述如下。

(一)表寒證

發熱惡寒頭身痛,鼻塞咳嗽太陽經,

舌苔薄白脈浮緊,辛溫解表麻黃靈。

【理】寒則氣收,寒邪襲表,肌表收縮,正氣驅邪,正邪相爭,陽鬱於肌表不得散越故有發熱。風寒傷於肌表,衛陽受損故惡風寒。頭身肌表均為太陽經脈所司,寒入肌表,陽鬱肌膚則太陽經氣不能暢行,故頭身疼痛。肺主皮毛,開竅於鼻,寒邪束表則肺氣不宣,孔竅不利故咳嗽鼻塞。寒邪在表、病邪輕淺故舌苔薄白。脈浮主表證,脈緊主寒,故脈浮緊主表寒。

【法】辛溫解表

【方】麻黃湯

【藥】麻黃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杏仁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鼻塞咳嗽,氣促痰多者可去桂枝重用麻黃、杏仁、甘草名三拗湯。

(2)惡寒無汗骨節煩痛,此風寒初起雜合為病,本方加白術名麻黃加術湯。

(3)外感風濕於表一身盡痛,午後發熱較甚者,本方去桂枝加薏苡仁名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二)表熱證

發熱重而惡寒輕,微渴有汗咽腫紅,

咳嗽痰稠脈浮數,舌紅苔黃銀翹靈。

【理】熱邪犯表,故發熱重惡寒輕。熱則傷津故口微渴。熱則皮膚緩腠理開故有汗。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熱傷皮表則肺氣不宣故咳嗽。熱盛傷津故痰涕黏稠。肺係咽喉,熱邪傷表而犯肺故有咽喉腫痛。熱則血行加快,故脈數,熱邪在表故脈現浮數。舌紅苔黃為熱邪熏蒸所致。

【法】辛涼解表

【方】銀翹散

【藥】銀花30克連翹15克桔梗15克薄荷10克竹葉5克甘草10克荊芥10克豆豉15克牛蒡子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惡寒無汗頭痛者,重用荊芥、薄荷加白蒺藜40克。

(2)發熱重者,重用銀花、連翹,少用荊芥、薄荷。

(3)胸悶嘔吐者加藿香、佩蘭。

(4)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貝母。

(5)咽喉腫痛者加馬勃、板藍根、玄參等。

二、裏證

裏證病位髒腑深,途徑表入直三因,

特點病長起病緩,裏熱實證虛寒分。

裏證的病位是邪入髒腑、病勢深重的疾病。病邪的途徑多屬表邪不解而傳入於內的,亦有病邪直中髒腑的,或由情誌、飲食、勞倦等三種因素而造成裏證的病變。而裏證的特點,是病程長、起病緩慢。

(一)裏熱實證

高熱口渴喜飲涼,腹脹硬痛煩譫狂,

拒按便結尿黃赤,沉數有力大承湯。

【理】實熱之邪積滯壅結於陽明,陽明主肌肉,故肌膚高熱。熱盛傷津故口渴喜冷飲。高熱迫使神誌不安故煩躁譫語,甚則發狂。火熱傷津,大腸津液耗竭、大便不通故腹脹硬痛拒按。熱甚耗津故尿少黃赤。裏熱實證故脈沉數有力。

【法】攻下泄熱(急下存陰)

【方】大承氣湯

【藥】大黃15克枳實15克厚樸15克芒硝10克(勻2次衝服)

(二)裏寒虛

腹痛納少腹脹滿,嘔吐清水脈沉緩,

泄瀉清穀苔白淡,理中建中湯加減。

【理】證屬中焦脾胃寒虛。寒則功能衰退。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寒虛功能失職,故納少脘腹脹滿。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有嘔吐清水、泄瀉清穀等症。舌淡苔白,脈沉緩皆屬脾虛所致。

【法】溫中補虛

【方】理中湯或小建中湯。

【藥】嘔吐、腹瀉水多者可用理中湯治之,即人參15克幹薑15克白術4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若腹痛肢冷者加附子15克,名附子理中湯。

(2)若納少脘腹脹滿者加青皮15克、陳皮15克,名治中湯。

(3)若虛勞腹痛,心悸氣短者可改服小建中湯,即桂枝15克、白芍40克、甘草20克、飴糖50克、生薑25克、大棗6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