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表證與裏證的相互關係
表證與裏證是相互聯係的,表證能入裏,裏證又能出表,或表裏同時為病。表裏出入的關係是有條件的,有了條件才能相互轉化。
(一)表證入裏
脈浮身痛熱惡寒,惡熱煩渴大便難,
失治誤治失護理,由寒化熱裏熱幹。
【理】脈浮、身痛、發熱惡寒者是太陽經的表寒證。在此階段,由於失治或誤治以及護理不當等條件,使病邪由表入裏,由寒化熱,熱邪內結,傷津耗液。大便幹燥硬結不通的裏熱證,必須對證而治之。
【法】攻下泄熱
【方】大承氣湯加減
【藥】見本章裏熱實證的方藥。
(二)裏證出表
疹出即沒邪毒陷,症見咳喘躁動煩,
清裏透表托邪外,咳止喘平疹出全。
【理】麻疹將出,又立即收沒,這是因為體弱邪盛或早投寒涼之劑,致使麻疹邪毒內陷,鬱遏肺衛,肺氣不宣,故見咳喘煩躁。但由於加強護理,治療得當,以清裏透表托邪外出而肺氣通宣故咳止喘平麻疹又出齊全。
【法】清裏透表,托邪外出
【方】孟氏治麻方
【藥】生石膏100克桔梗40克陳皮30克薄荷30克當歸15克紅花15克牛蒡子30克荊芥40克地骨皮40克甘草20克貝母20克枳殼15克赤芍20克葛根20克桑皮15克共為細末,每服10克,白開水送服。
(孟氏治麻方:膏桔陳薄當,紅牛荊地草,貝殼赤葛桑。)
(三)表裏同病
1.裏實表虛
腹滿拒按便不通,發熱汗出痛惡風,
裏實表虛同為病,表裏雙解內外通。
【理】胃腸蘊熱停食的裏實證,大便秘結不通故腹滿拒按;內有停飲停食的裏實證,又外感風邪故有發熱汗出,身痛惡風的表虛見證。
【法】表裏雙解
【方】雙解散(防風通聖散)
【藥】山梔15克連翹15克黃芩15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芒硝10克大黃10克白芍15克白術15克生石膏30克滑石15克麻黃15克桔梗15克防風15克荊芥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瀉痢者減去硝黃。
(2)嘔吐者加生薑、半夏。
(3)有汗者去麻黃加桂枝。《醫宗金鑒》曰:“防風通聖治風熱,鬱在三焦表裏中,氣血不宣經絡壅,梔翹芩薄草歸芎,硝黃芍術膏滑石,麻黃桔梗共防荊,利減硝黃嘔薑半,自汗麻去桂枝增。”
2.裏虛表實
納少便溏食後脹,熱寒無汗頭身痛,
裏虛表實互為病,人參敗毒散最靈。
【理】納少、便溏、食後腹脹這是脾胃不足的裏虛證候;發熱惡寒、無汗、頭身痛是外感風寒的表實證。這就是素有裏虛又複感表實,是表裏虛實相互錯雜的病證。
【法】補虛解表
【方】人參敗毒散(《醫宗金鑒》雲:“人參敗毒虛感冒,發散時毒疹痢良。參苓枳桔芎草共,柴前薄荷與獨羌。時毒減參加翹蒡,血風濕疹入荊防。”)
【藥】人參10克茯苓15克枳殼15克桔梗15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柴胡15克前胡15克薄荷10克獨活10克羌活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時毒痢疾可減人參重用連翹。
(2)身有麻疹者可加牛蒡子。
(3)全身瘙癢,搔之出血者可加荊芥15克、防風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