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八綱辨證論治(三)(1 / 1)

第二節 寒熱辨證論治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方法,是概括機體陰陽偏盛偏衰的標誌。《內經》所謂陰盛則寒,陽盛則熱;陽虛生寒,陰虛生熱,就是這個意思。寒證是感受寒邪或人體功能衰退的表現;熱證是感受熱邪或人體功能亢進的表現。

一、寒證

胸背徹痛悸咳短,腹痛吐清脹便溏,

頭暈耳鳴腰冷痛,畏寒神疲四肢涼,

麵白舌淡脈沉弱,踡臥欲寐尿清長。

【理】該病屬於上中下三焦皆寒之證。寒在上焦心肺,則胸背徹痛,心悸、咳逆、氣短。寒在中焦脾胃則運化失職,受納失權,水濕不化故有腹脹隱痛、嘔吐清水、納少、腹脹便溏。寒在下焦則腎陽虛,故有頭暈耳鳴、記憶減退、腰脊冷痛。上中下三焦皆寒,故有畏寒、神疲、四肢涼冷、麵白舌淡、脈沉弱無力、踡臥欲寐、小便清長等表現。

【法】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方】四逆湯

【藥】附子15克甘草15克幹薑20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胸背徹痛咳逆氣短者加瓜蔞50克、薤白25克、半夏15克、桂枝15克。

(2)脘腹隱痛、嘔吐清水,大便溏泄者,加黨參25克、桂枝15克、茯苓50克、半夏15克。

(3)頭暈耳鳴、腰脊冷痛、尿頻或尿餘瀝不盡者加補骨脂25克、菟絲子25克、覆盆子25克、柴胡5克、升麻5克。

二、熱證

(一)實熱證

大熱身赤麵目紅,汗出煩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棄衣走,昏譫舌絳脈大洪。

【理】此乃表裏三焦火熱熾盛的實熱證。熱在肌表和熱在上焦致使血液沸騰故身大熱,麵目紅赤,身如塗朱。火熱灼傷內髒,擾亂心神不寧,故心煩、神昏、譫語,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火熱灼傷津液、津枯液竭故煩渴欲死,喜飲涼水。熱甚則皮膚緩,腠理開則汗大出。熱則血液沸騰故脈洪大。內熱熏蒸故舌紅絳,苔黃幹。

【法】清裏熱,解表熱

【方】三黃石膏湯

【藥】黃連15克黃芩20克黃柏20克山梔子15克生石膏100克麻黃5克豆豉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大便秘結者去麻黃加大黃15克。

(二)虛熱證

虛熱骨蒸五心煩,盜汗乏力悸失眠,

頭暈眼花腰酸痛,氣短咽幹痰少黏,

顴紅舌亮脈細數,拯陰理勞湯可痊。

【理】五髒陰虛、陽盛化熱,故五心煩熱、盜汗、乏力(此乃陰虛共性症)。心陰虛則心悸失眠。肝腎陰虛則有頭暈眼花、腰膝酸痛的症狀。肺熱陰虛則氣短咽幹痰少而黏。顴紅舌亮無苔,脈細數皆屬陰虛火旺所致。

【法】育陰潛陽、滋液清熱

【方】拯陰理勞湯(《醫宗金鑒》方)

【藥】“陰虛火動用拯陰,生脈歸芍地版貞。薏苡橘丹蓮合草,汗多不寐加棗仁。燥痰桑貝濕苓半,阿膠咳血骨蒸深”.

人參1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當歸15克白芍25克生地25克龜版20克女貞子15克薏米50克橘紅20克丹皮15克蓮肉20克生百合50克甘草15克水煎服。

【隨症加減】

(1)汗多失眠者加棗仁20克。

(2)骨蒸熱甚咳嗽帶血者加阿膠15克、地骨皮25克。

(3)痰幹燥不易咳出者加桑葉15克、貝母15克。

(4)痰濕而多者,加茯苓25克、半夏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