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八綱辨證論治(四)(1 / 3)

三、寒證與熱證相互關係

(一)寒熱錯雜

寒熱的病證,互相錯雜在一起,即寒中有熱,熱中有寒。上寒下熱、上熱下寒、表熱裏寒、表寒裏熱等錯雜難分。

1.上熱下寒證

胸中煩熱咳痰黏,腹痛喜按便溏寒,

上熱下寒錯雜證,半夏瀉心湯可痊。

【理】胸中煩熱、咳嗽、痰少而黏之症,屬上焦火熱、肺火熾盛的上熱證;腹痛喜按、便溏之症屬中焦、下焦腸胃虛寒的下寒證。這種上熱下寒相互錯雜的病證必以和解之法治之。

【法】清上熱,溫下寒

【方】半夏瀉心湯

【藥】黃芩15克黃連15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幹薑15克黨參30克大棗6枚水煎服。

2.上寒下熱證

胃脘疼痛吐清涎,尿短赤痛尿頻繁,

上寒下熱相錯雜,人參五淋散可痊。

【理】胃脘隱痛,嘔吐清涎,屬胃虛寒痛的上寒證;小便短赤、尿頻、尿痛,是屬膀胱濕熱的下熱證。

【法】溫上寒,清下熱

【方】人參五淋散

【藥】人參15克白術20克茯苓25克甘草10克黑山梔10克當歸15克白芍30克黃芩10克生地10克澤瀉20克車前子25克滑石20克木通20克水煎服。

此方乃四君湯,以治療胃虛寒痛的上寒證,配五淋散以治膀胱濕熱的下熱證。

3.裏熱表寒證

素有煩熱口幹渴,繼而發熱惡寒風,

運用滋陰解表法,千金葳蕤湯可行。

【理】此證屬於先有內熱的裏熱證,又外感風寒的表寒證,內熱外寒相互錯雜。

【法】滋陰解表

【方】千金葳蕤湯

【藥】葳蕤25克白薇40克麻黃10克獨活10克杏仁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石膏30克青木香15克水煎服。

4.裏寒表熱

浮腫畏寒四肢涼,發熱口渴咽痛瘡,

助陽解表再造散,參芪桂附草羌防。

【理】素有浮腫、畏寒四肢涼冷的陽虛裏寒證;又複感風熱的發熱、口微渴、咽喉腫痛的表熱證。

【法】助陽解表

【方】加味再造散

【藥】人參10克黃芪15克附子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羌活15克防風15克細辛5克金銀花40克連翹30克桔梗15克薄荷10克生薑20克大棗6枚水煎服。

(二)寒熱轉化

外感寒邪後,由於人體功能未衰,正氣抗邪,可使寒邪化熱。長期的高熱不解,使人體功能衰退,抗邪無能,可使熱證轉化為寒。

1.寒轉化熱證

身熱惡寒脈浮緊,惡熱煩渴脈數洪,

陽氣內鬱化為熱,泄下清熱白虎靈。

【理】寒邪傷於肌表,由於失治誤治使陽氣內鬱化為熱證。

【法】由寒化熱,在治療方法上則從熱治,以泄下清熱為法。

【方】白虎湯

【藥】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甘草10克粳米75克。

2.熱轉化寒證

身發高熱汗不止,肢冷麵白脈沉遲,

熱化寒證回陽法,四逆薑附草何疑。

熱轉化為寒病從寒治,以回陽救逆法,四逆湯治之(見寒證中)。

(三)寒熱真假

其本質為熱而外現寒證;其本質為寒則外現熱證。這就是寒熱真假問題。

1.真熱假寒證

手足厥冷脈來沉,舌絳苔黃尿赤頻,

惡熱煩渴喜冷飲,口臭譫語或神昏。

【理】裏熱熾盛陽氣閉鬱於內不能布達於四末的寒熱格拒證候。即手足厥冷脈沉,此乃寒象,但有舌絳苔黃、尿赤、惡熱煩渴、口臭譫語等明顯熱證。這就是內真熱外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