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他們沒想到輕騎兵作戰的經驗非常豐富,看到周圍有伏兵並沒有慌亂,而是馬上轉身向回衝殺,憑著他們手中連弩的優勢,猝不及防的匈奴騎兵竟然被輕騎兵打開了一個缺口,雖然也有二三十名輕騎兵中箭落馬,不過剩下的六十多人還是突出了匈奴騎兵的包圍圈,向著漢軍大營方向撤退,而匈奴騎兵則在後邊緊追不舍,利用他們擅長的騎射功夫向輕騎兵射箭,雖然他們的箭支有不少都射到了輕騎兵的身上和頭上,但是有精鋼頭盔和鎧甲護身的輕騎兵大都沒受到什麼傷害,反倒是那些被射中了戰馬的輕騎兵摔倒地上後,由於跟不上騎馬的同伴而被匈奴騎兵追上,這些落了單的輕騎兵同樣沒有輕易受死,而是用連弩和斬馬刀射死砍死了不少匈奴騎兵後,才因為匈奴騎兵的圍攻而戰死。
老劉看到輕騎兵身後的那些匈奴騎兵還在緊追不舍,於是一聲令下,他身邊的一百多名親衛隊員早已經把弩箭對準了輕騎兵身後的那些追兵,然後紛紛扣動扳機,頓時一百多隻弩箭騰空而起,越過了輕騎兵的頭頂,正好射在那些還在向前追殺漢軍的匈奴騎兵身上,一百多支弩箭幾乎都沒有落空,馬上便有一百多名匈奴騎兵摔落馬下、中箭身亡。
趁著這個機會,逃回來的不到六十名輕騎兵甩開了身後的追兵,衝進了漢軍大營。
遠處的匈奴騎兵經過這兩次短暫的接觸,也發現了漢軍連弩的威力,加上看到營中的漢軍早已經有了戒備,於是帶隊的那名匈奴骨都侯傳令士兵馬上撤退,不要再與漢軍糾纏,否則一旦漢軍出營交戰,自己人的損失恐怕會更大。
等大營外的匈奴騎兵退走了之後,老劉等人又等了一會兒,看到沒有什麼動靜了,才與戲誌才等人回了大帳,同時把那名輕騎兵連長叫了進來,向他了解了一下情況。
根據輕騎兵連長的敘述,老劉等人才知道原來他們是不小心中了匈奴騎兵的埋伏,不過一百人能逃回來近六十人,也算是功勞不小,至少讓匈奴騎兵知道,如今的漢軍根本不是他們以往印象中的那般孱弱、不堪一擊了,而是完全有能力打敗甚至全部消滅他們。
當晚戲誌才又安排了更多的哨兵和巡邏兵,同時命令哨兵如果匈奴騎兵再次來襲,就在營內不理他們,他們敢向大營衝擊便用連弩攻擊他們。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老劉等人才繼續休息,相信有了這樣的安排,匈奴騎兵是無法衝進漢軍大營的。
匈奴騎兵也沒有再來騷擾,到了第二天,漢軍收拾好營寨,繼續向匈奴單於庭單桓方向前進。
這次戲誌才仍然是派出了不少偵察兵在前邊探路,為了確保大軍的安全,他們也盡量不去走那種山穀中的小路,而是寧可繞過去也要從開闊的平原上前進,雖然多走了不少的冤枉路,但是畢竟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大軍向前走出了六十多裏路之後,前邊又出現了一大片茂密的樹林,看起來小路是從樹林中穿過去的,但是既然昨天夜裏匈奴騎兵都會前來漢軍大營搗亂,那麼估計他們早已經知道漢軍已經來到了他們的地盤內,誰敢保證匈奴人不會在密林中設下埋伏呢,所以老劉和戲誌才商量了一下,大軍先在林子外邊休息一下,同時派偵察兵向兩側打探一下,看看這片樹林有多大,能不能從兩側繞過去。
過了半天,那些出去探查情況的偵察兵才返了回來,根據他們的偵查,這片樹林的麵積太大,他們從樹林的邊緣向兩側走了快半個時辰,也沒有看到樹林的盡頭,怕老劉等得著急,於是他們便先返回了營地,不過根據他們的眼力所及,其中的一側是烏倫河,而另一側一眼望過去根本看不到邊,估計就是走出去一個時辰,恐怕也很難到達樹林的盡頭。
看來這片樹林應該就是基本還沒受到人類破壞的原始森林,所以才會有這麼大的麵積,而其中的一側烏倫河由於在這裏河水又深又急,根本沒辦法從河裏渡過去,而另一側又不知道會有多遠,看來漢軍的眼前隻有兩條路,要麼沿著林中的小路穿過樹林,到達樹林的另一端,要麼不怕耽誤時間,從林子的南端繞過去。
逢林莫入乃是作為軍人都知道的基本常識,這麼大的一片林子,如果到了中間被敵人用火攻的話,恐怕能逃出去的可能近乎於零,但是又沒有別的路可走,戲誌才與老劉本打算趁著敵人還沒放火呢,自己先一把火把林子燒了,可是老劉一想如果自己這樣做,那無異是對自己的後代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滔天大罪,因此老劉斷然否定了這個主意,兩人不斷的思考著要怎樣做,才能平安的穿過這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