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為剛才的失言懊惱不已時,是否想過自己為什麼屢屢犯下這樣的“低級錯誤”?你可能覺得委屈,認為自己剛才語言流利、邏輯嚴密、內容充實,即便是惹對方不愉快,最多隻是他們性格苛刻、過於挑剔。然而俗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無意傷害對方的時候,說話者是否能捫心自問一下剛才說話時的心態和情緒?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溝通高手,誰都會犯這樣的失言錯誤。但優秀的交流者和拙劣的說話人之間的差距,也許就在能否找到自己說錯話的理由。
人的溝通靠的是語言,反映的卻是說話人的心理活動。伏爾泰就曾說過:“言談能夠忠實地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即便是說話者的態度十分友好、語氣十分誠懇,也有可能因為語言裏透露出心中的價值立場而造成對方的不愉快,這其中就包括說話者的緊張、傲慢、挑剔、自私等心態。這些心態根植於說話者的內心,令其難以在朝夕之間改掉。隻有在長時間的自我提醒中,才有可能避免這種錯誤。
可能有人要問上述情況是如何在交談中體現的。其實,很多種失言往往很隱蔽,粗略一聽還不一定能發現,但它們的確能夠代表當時說話人的某些立場。試比較:
“同學,你叫什麼名字啊?”
“我叫XXX,同學你叫什麼名字啊?”
通過對比不難發現,第二種表述方式更易於對方接受,也更有助於拉近雙方的距離。在溝通的時候,一些說話人的心理特征經常被一些語言所反映出來。我們在與他人交談時,經常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說出不一樣的話,這也就難免將自己的情緒帶進去。同樣是道歉,對自己的熱戀女友和對班裏的競爭對手,說話者所表露出的語氣就是不一樣,給別人的感受也就不同。所謂“說話老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能夠保持很深的城府、做到“喜怒不形於色”,對方也難以判斷他們的心情。我們需要練就的,就是這種心態,這對我們將來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
人際間的語言溝通,語言信息是主要主體。一個人的知識涵養有多少,往往可以通過他說話的內容得到反映。我們經常能在生活中碰到很多說錯話的情形,這其中的相當一部分是由說話人的知識水平不夠而造成的。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要想自己說出漂亮的話來,沒有足夠的知識量是不行的。
有個笑話則說明了這一點。某學校開運動會,運動員們奮力拚搏,取得了一項項優異的成績。在總結會上,校長站起來對著全校師生說:“這次運動會很成功,我們的運動健兒非常優秀,取得了一些非常優異的成績。但是,我們不能隻看到今天的輝煌,要把目光放長遠,立誌在今後的工作中再創輝煌。比如說,我看到這次的百米結果,第一名跑進了13秒,多加訓練的話,下次運動會上,可以跑進14麵、15秒嘛!”話音剛落,台下一片嘩然,台上很多人也忍俊不禁。
笑話有些誇張,但我們周圍的確有類似的現象存在。在社交場合,不僅需要我們“敢說”,也需要我們“能說”。通過語言,讓他人對自己的閱曆和知識留下積極的評價。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多積累,充實自己的大腦,避免在公眾場合中說出幼稚、錯誤或有傷大雅的話。
在人際溝通的場合,說話者要注意自己語言的分寸,不要將最壞的表達方式說出來。正所謂“說話周到比雄辯好,措辭適當比恭維好(培根語)。”好的表達方式,可以讓說話者的語言更富激情與渲染力,而不當的表達就極有可能讓其他人感到迷惑、不快甚至憤怒。不當的表達,反映了說話人溝通能力與社會閱曆的不足,對方與他們的溝通興趣也會大打折扣。
比方說,表達不當的一個表現就是客氣話太多。“禮多人不怪”是交往的一個原則,但不要將這個原則無限的使用,否則就會令對方感到別扭。當與朋友、愛人或在一些非正式場合,語言還是隨便、生活化一些比較好,過分追求禮貌反而不合時宜:
“老婆,煩請您把我的襪子那過來,不勝感激!”
如果不是為了追求某種幽默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兩個人就沒有必要如此“客氣”了吧。當和朋友交流時,過分的客氣反而會讓對方覺得在說話者心中,彼此間的關係也“不過如此”,令雙方的心理距離被人為拉大。朋友或夫妻之間,談話的目的在於拉近雙方的距離、在與溝通雙方的情感和促進彼此間的興趣,過分的客氣話隻是雙方中間的障礙,像“謝謝”、“請”、“您”等字眼還是有必要控製它們的出現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