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文思維能力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1 / 3)

語文思維能力教學設計的實踐研究

本期策劃

作者:吳亞濱 胡娜

運用思維規律推動語文課堂教學

2012年末,北京市門頭溝區開展“運用思維規律,提升師生學習力”項目,該項目的子項目之一是“直接思維訓練”,其內容為針對師生進行以思維方法為內容的直接訓練,使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掌握思考方法,養成良好思維習慣,提升思維品質,為各學科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在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逐漸展開各學科基於學生認知能力的探究性教學。教師需要按照相應的要求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以及準備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反饋引導方案,推動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實現其知識與能力的共同增長。

有效的課堂教學來自於師生雙方麵的共同努力,教師應明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想,通過合理的問題設計推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思考,並在思考過程中逐漸實現知識建構。對於學生而言,他們並非被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設計,當課堂模式真正突出了學習者的主體作用時,學習者需要與之相對應的認知能力。這意味著無論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還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都要有必要的認知能力作為基礎。教師需要對認知規律、思維方法有足夠的認識,才有可能促進其教學設計水平的發展和提升。而學生隻有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才能使探究式的教學發揮其應有的效率。

語文教學設計的步驟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針對三個環節進行準備。第一個環節是教學目標的設計,這個環節需要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和學情三方麵內容。通過這些基礎分析,製定適宜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第二個環節是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活動設計的核心是問題設計,即找到可以推動知識與能力發展的關鍵問題,通過問題探究,帶動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第三個環節是教師對以問題探究為導向的生成性課堂做出必要預設,以麵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反應,做到適時反饋,恰當引導。

語文學科不同於數、理學科,因其綜合性,使得知識性教學內容與能力性教學內容相混淆。這造成了教師在語文教學目標設計過程中容易偏重於考慮陳述性知識,往往過多關注識記層麵的教學,而忽略了對理解、分析、綜合、評價、鑒賞、探究等能力因素的針對性思考。在“運用思維規律,提升師生學習力”項目中,特別強調教師關注課程中對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要求,結合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配合教材文本特征與學生當前的認知基礎,製定可以有效推動學生發展、提升學科素養的教學目標。

隨著實踐研究逐漸深入發展,教師和學生共同意識到教與學的一個關鍵——問題設計與問題探究。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以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教師的教學設計何嚐不是一種探究?語文學科的綜合性與人文性決定了教材文本解讀的多樣性,而學情的差異也在或多或少地左右著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師逐漸發現,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課堂的生成性反應都是動態的變量,按照這樣的模式不能再一成不變地進行教學了,即使是班與班之間的學情差異,也可能會對教學目標設計產生影響。而找出適合學生的探究任務,是教學設計中的一大難點。為了設計出適宜有效的課堂活動任務,教師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思考、設計、測試和改進。

當課堂教學的重心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探究時,課堂教學將呈現出明顯的生成性。學生在麵對問題進行思考、探討之後,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反應。這個時候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出反饋、點評和指引,這對教師的學科素養和教學素養提出了較大的挑戰。為了能夠麵對課堂教學的挑戰,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對問題做出深入全麵的預設,提前考慮到可能麵對的種種情況,並根據預設改進教學方案。

教學設計實例

《範進中舉》是整個項目推進過程中的一次教學實驗。在準備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正是按照上述的三環節,不斷進行探究與嚐試,直至設計出最終的教學方案。

《範進中舉》節選自吳敬梓的著名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在京教版語文教材的第17冊第四單元,這是一個小說單元。語文課標在第四學段(7~9年級)對小說並沒有特別深入的要求,僅提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教材設計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小說的情節和藝術細節,感受人物形象,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美的熏陶,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單元提示則要求把握情節和人物,將本課與前課《孔乙己》的人物特性及藝術描寫特點進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