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例談互聯網思維下的初中班級管理策略(1 / 3)

例談互聯網思維下的初中班級管理策略

新思維

作者:應筱豔

一位資深班主任感慨地說:“當了幾十年的班主任,本以為已經很了解學生了,可是老革命遇到新問題,現在的孩子的世界我不懂啊。”這聲感歎道出了很多班主任的心聲。這也是數字原住民們給我們這些“數字移民”提出的新問題。

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接受程度非常高,是互聯網的擁躉。麵對層出不窮的網絡詞彙和熱點問題,作為教師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處理和麵對?一味迎合是行不通的。當你還在為了跟上學生的腳步學起微博、微信的時候,學生已經開始熱衷於Instagram了。一味拒絕也是不可行的,畢竟班主任的工作是一門溝通的藝術。當學生對你“賣萌”你卻“不解風情”的時候,“可能你和你的小夥伴們就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每個人都提出新的要求。作為班主任,也必須盡快地適應時代並積極應對。馬雲提到“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不僅僅是一種產業,更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價值觀”。

本文提到的互聯網思維,原意是指商業領域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互聯網是一場革命。有人把互聯網思維比作思想界的文藝複興,其本質是商業回歸人性,更加重視網狀社會中人的價值,去中心化,平等、開放、協作、分享。

平等、開放、協作、分享也正是學校教育所倡導的精神,所以將互聯網思維嫁接到班級管理中去,看似跨界的組合往往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筆者從《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一書中選取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結合初中階段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和策略進行闡述。

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用戶思維,是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是一種信任與認同的思維。它不僅指功能上的滿足,更重要的是情感訴求與認同的滿足。年輕一代自我意識和參與感強,他們尋求存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

用戶思維中有三個關鍵點:得用戶者得天下、參與感和體驗至上。

“以學生為中心”一直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出發點,這與互聯網思維的核心不謀而合。下麵將以兩個案例來說明“參與”與“體驗”在班級管理策略中的應用。

【案例一】從老師選到學生定,“參與”讓班級管理更民主

班級作為一個集體,必須有一個功能完備的組織機構。如班委會、團支部;還必須有相應的班委,如班幹部、團幹部、小組長、課代表等。得力的班委是一個班級堅強的核心。

班幹部是怎樣選定的呢?有經驗的班主任會經過觀察、調查,聽取有關教師的反映,在廣泛吸收班上同學意見的基礎上,選出品學兼優、關心集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學生成為班幹部。

站在班主任的立場來看,通常認為這一過程已經非常民主了。但是對於學生群體來講,“班主任的調查”“任課老師的反映”以及“部分同學的意見”這些信息都是不透明、不可見的,導致學生對選定的班委認同度不高。

如果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到班幹部選舉和管理中去,情況會發生什麼變化呢?筆者將班幹部任命和管理分成以下步驟:(1)班幹部自薦;(2)學生投票推選;(3)班幹部定期述職;(4)學生對班幹部進行滿意度評定。上述步驟中提到的投票和滿意度評定均利用網絡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投票和統計。

同樣是民主選舉,隻是將平台移到網絡上來。一方麵學生參與度高了,感覺自己對班幹部的選舉和評定有了直接相關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麵,班幹部也會意識到自己的管理是受關注和受監督的。這些原本品行、學習、紀律、活動等各方麵都比較優秀的學生,在班級管理中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分析】正如互聯網思維中提到的粉絲經濟的要義:“讓用戶參與產品優化,讓粉絲投票,粉絲決定了最終的潮流趨勢,自然也會為這些產品買單”。學生逐漸建立起民主和自治的習慣,學會對班幹部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同時由於班委是學生自己親自選的,親手評的,所以也比較信服班幹部的管理。一方主動管理,另一方服從管理,班級管理進入了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