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據可視 無“微”不“智”(1 / 2)

數據可視 無“微”不“智”

教與學

【摘 要】翻轉課堂在達成“先學”目標的同時,也為“後教”節省出更多的課堂時間,以便師生互動答疑解惑和總結提升,為構建教學的“新生態”做出了探索。對翻轉課堂的運用,簡單的“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集合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的智慧,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本土化”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自定步調的、高效且有深度的學習。本文是筆者在初中嚐試將翻轉課堂“本土化”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翻轉課堂;數學教學;高效;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15)05-0048-03

放眼我國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如洋思的“先學後教”、如皋的“活動單導學”、東廬的“講學稿”、昌樂二中的“271模式”、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等,都多少帶著翻轉課堂的影子。雖然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教學理念和操作模式,但有一點是共通的,那就是翻轉了“教”與“學”的關係[1]。所以說,被比爾·蓋茨讚譽為“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的翻轉課堂,無疑踏在了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上[1]。

《2014年地平線報告》指出,翻轉課堂這種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破壞式創新”將會引爆大量的教育實驗,構築教學新常態[2]。對於翻轉課堂,“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集合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的智慧,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本土化”課堂教學模式,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自定步調的、高效且有深度的學習。

翻轉課堂產生於現實的教學需求,筆者做了四年的“生本教學”實踐,對導學單的設計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已有了一定的心得體會,但依然感覺,無論是在橫向結構上,還是在縱向操作上,都仍有大量值得探索的問題。因此,嚐試依托信息技術力量滿足這些現實的教學需求,正是翻轉課堂吸引筆者去探索與嚐試的原因。

翻轉課堂=微課?

現今正是微博、微信、微學習、移動互聯等新媒體與新思想集中爆發的時期[3]。新技術、新媒體、新觀念的衝擊,使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發生劇烈的轉型和深刻變化。

什麼是課堂?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育人的主渠道。筆者認為,在新媒體與新思想集中爆發的時期,課堂將被重新定義,它將是促成各層次的學生“生成”需求並具備相對寬鬆自由的學習空間解決自身需求的地方,不限場所、時間和方式。因此教師要做的是,滿足學生對碎片化學習、個性化學習、移動學習甚至泛在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需求,教學“生態”已發生了改變,微課走進我們的教學成為必然,翻轉課堂應運而生。

許多人將翻轉課堂與微課劃上了等號,認為與技術有關。實際上,它的意義在於課堂的“根”問題的設定和規劃剖析,過程相對完整隻是基本要求。微課表現隻是形式,讓孩子們擁有更多時間從事高階探索和高階思維才是目的。

因此筆者認為,作為翻轉課堂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微課的設計目標不宜求“全”而應求“專”。把數學教材中的重要內容轉換為一種學生更易接受的方式,並結合教師的教育智慧與情感進行“溫度”詮釋,使得數學教學內容層次更分明、要求更明確。

筆者在《與二次函數有關的麵積問題研究》一課中,設計微課的目的主要是堅持簡單、根本、開放,讓每個層麵的學生都可以聽懂,並有不同程度的反思收獲。

微課的主題《求三角形麵積不就那點“事”》通過體驗三角形麵積從小學到初中求法的“進化”過程,讓學生體會知識是“成長”的。我們現在所學的無非就是在先前學習的基礎上往前走了一小步而已。同時,感知“根”問題——尋找相互垂直的底和高,同時與平麵直角坐標係中坐標的定義知識對接,即從平麵直角坐標係中某一點的坐標可得到其到x、y軸的距離,即橫平豎直的線段。因此,在平麵直角坐標係下求麵積問題,就轉化為求圍成三角形的關鍵點的坐標問題。

傳統的導學單無法形象地詮釋這種“生長”,但微課能夠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並且感受到其動態的“生長”過程,並且通過視覺和聽覺比較,可以輕鬆與教師達成共識:有“點”就有“線”就有“麵”。凸顯關鍵點坐標在求規則三角形麵積時的價值,同時為接下來探討的將不規則三角形轉化為規則三角形求麵積做鋪墊。

可見,隻有從數學課程的角度來設計、製作和應用微課,才能使微課更具“生命力”,讓其走得更高、更遠;才能真正引發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進行深度學習,提高數學課堂的實效性,從而提升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