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視頻中內嵌式交互功能的設計與實現(1 / 3)

微視頻中內嵌式交互功能的設計與實現

技術應用

作者:陳楠 蘇古杉 焦寶聰

【摘 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與學過程中,微課程將成為支持學習者非線性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學習資源。增強微課程組成要素間的關聯性是支持微課程非線性學習過程的重要途徑之一。針對微課程要素間“低耦合高內聚”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了微視頻內嵌式交互功能的相關設計理念,並以微視頻與測試題、輔助資源間深度交互為例,利用Camtasia Studio相關功能實現內嵌式交互功能,為渴求掌握交互式微課程製作方法的設計者提供一定的支持與幫助。

【關鍵詞】微課程;微視頻;微課程組成要素;內嵌式交互功能;測試;Camtasia Studio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15)05-0058-04

微課程不僅僅是微視頻的呈現,而且是一門完整的課程,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設計,因此學習輔助工具、支架與路徑、同步與異步討論與協作、不同層次的練習與反饋及相關的學習資源等教學支持服務應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筆者所在微課程研究團隊結合近幾年理論研究與一線教師微課程培訓經驗提出“CNU微課程設計與製作標準”:微課程是由教學設計單、教學課件或實操腳本、微視頻、學習指導單、測試題、輔助資源六項要素組成的課程學習資源。

目前支持微課程學習的網絡平台,雖已注意到微課程內部各要素的組合設計,但微課程中討論、測試、外鏈輔助資源等交互活動多需依賴平台跨模塊實現[2],致使微視頻、測試、外援輔助資源等微課程要素間時空分離,設計不當甚至會導致學習者產生認知衝突和學習迷航,擾亂學習進程、降低學習效果。本文就如何利用微視頻內嵌式交互功能加強微課程組成要素間無縫鏈接,為希望自身實現交互功能的微課程設計教師提出具體的設計理念與實現方法。

微視頻內嵌式交互功能的設計理念

1. 微課程要素關聯

微視頻是微課程知識內容與教學設計的主要呈現方式。但也因自身封閉性與單向性特點,很難與其他微課程要素進行深度融合,使得學習者需要在平台多模塊間跳轉進行線性學習。學習者先根據學習指導單明確學習任務,在其引領下觀看微視頻內容,觀看完畢後再自主查看外援輔助資源,進行回顧式檢測,最後將應答內容反饋到學習指導單中。以上是完整的線性微課程學習過程。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微課程各要素是分散在平台各模塊中的,學習者隻能根據線性教學設計引導,一步步按序完成微課程學習。但事實上學習者的學習與思考過程是非線性的,微課程設計者應準確預設學習者將會出現認知衝突的內容,引導學習者實時回顧相關知識,並及時提供適度支架輔助資源與工具。微課程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幫助學習者開展自主、個性化學習[3],但不意味著完全依賴學習者自主在平台中搜尋輔助信息或重新將視頻內容反複學習。遵循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思考特點,本文提出了微視頻中添加內嵌式交互功能設計理念,以此減緩微課程組成要素間的時空分離程度,最終促進微課程整體實現“高內聚低耦合”,並支持學習者非線性學習過程。

2. 內嵌式交互功能設計

我國從2004年起一直對“交互”保持持續關注,2006年至2009年的關注度最高[4]。2005年清華大學開展的一項“影響網絡學習效果的因素”的調查中表明:“交互性”被排在影響與製約學習者學習質量諸因素的首位[5]。針對視頻類學習資源,Koehler (2005)指出視頻優化效果的原因是由於內容、視頻的呈現以及所呈現的故事的類型之間進行了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6]。Martin·Merkt (2011)通過比較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學生是自發使用交互功能的,而在學習中微觀使用視頻比宏觀使用視頻更有效[7]。可見,交互作用對於視頻類學習資源的重要性以及視頻內嵌交互技術的實現備受關注。

開放課程視頻應該在原有資源組織方式基礎上將非線性的資源與視頻的線性特征相結合,為學習者創建適時與“信手拈來”的學習資源支撐環境[8]。對於具有開放性的微課程而言,可利用內嵌式交互功能加強微視頻與其他相關資源的無縫連接。內嵌式交互是指微課程設計者利用微課程製作軟件,結合學習活動設計,在微視頻內部嵌入檢測式交互功能或熱區跳轉功能以實現交互活動的功能。例如,檢測式交互功能可實現淺層學習所用檢測題,將其嵌入到微視頻學習內容各環節;利用熱區跳轉功能可實現微視頻與電子學習指導單間的外鏈指令,可通過測試題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習者外鏈到輔助資源進行知識鞏固或擴展等。本研究將以微視頻與測試題、輔助資源間深度交互為例,詳細介紹微視頻中內嵌式交互功能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