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區寄宿製小學與城區學校的遠程協同模式(1 / 2)

山區寄宿製小學與城區學校的遠程協同模式

數字校園

作者:陳超

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

北京密雲縣新城子鎮中心小學地處北京市最東北端,屬於深山區寄宿製小學。我校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辦學宗旨的積澱與優化,是伴隨學校成長並引領學校進一步發展的核心價值觀念。基於此,我校在發展中格外重視文化建設,將學校曆史、地域資源、傳統文化、現代發展等要素綜合考慮,將“包容與發展”作為學校的文化理念。在立足學校發展特色的同時,我校還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增加學校的開放程度,努力做到傳統與現代包容並存,不同地域風貌包容並存,不同學校文化包容並存。隨著數字校園的建設與應用,我校將朝著“傳統底蘊、現代色彩”的發展方向,依托課程文化特色,努力實現“風景區裏小學校,中華文化大課堂”的建設目標。

數字校園核心需求

在建設學校“校本課程文化”特色的同時,學校從長遠發展目標著眼,發現了影響自身發展的若幹問題。

(1)由於地處北京邊遠的山區,教學資源匱乏,導致教師和學生發展受到很大局限。

(2)師生信息素養以及教與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和手段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難以滿足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需要。

(3)學校當地人文、自然資源等傳統文化隻局限於校本課程,缺少更大範圍的宣傳和推廣。同時,校本課程缺少不同地區文化對比,難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為此,我校對數字校園的建設需求更關注學校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需要通過數字校園提供以下支持:一是提供便捷的校級文化交流途徑;二是促進與優質學校合作,利用優質學校的資源優勢,提升本校的辦學水平,更有效地提高山區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

數字校園優秀成果

為了使數字校園有效地促進校際文化交流和校際合作,我校的數字校園建設以開展校際遠程協同合作為核心,力圖為山區學校打通通往山外的路。

我校通過使用密雲教委縣域內遠程視頻和遠程互動教學係統與北京市豐台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簡稱豐師附小)建成結對學校,把“教學跨校共研”“校本跨校共享”“教材跨校共建”和“科研跨校共進”作為切入點,構建了校際間遠程協同的新模式。

結對後,我校與豐師附小共同研究基於智能平板的互動教學,並參與中央電教館重點課題《小學遠程協同教育的行動研究》。通過遠程互動教學係統實現與城區學校的交流,實現共享教師、共享課程、共享教研,極大地補充山區學校的資源,不僅讓師生開闊了視野,還為學校提供了不竭的發展動力。

1. 通過遠程協同開展課堂教學的跨校共研

每學期初,我校與豐師附小商定開展遠程教研的學科和教師,並建立遠程教學研究教研組,確定集體備課、上課的內容和教學進度,通過網絡遠程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備課及相關教學資源製作完成後,通過遠程網絡教學互動係統,實現與城區學校的遠程課堂教學研究活動。截至目前,我校與豐師附小開展線上交流和到校交流共計50餘人次,進行有效的互動教學3次。我校與豐師附小通過共同探索智能平板電腦教學,共享兩校名師的理念和經驗。課後利用聽評課係統給教師創設一種網上聽課交流的環境,促進教師間的交流,並形成評課記錄供教師自我分析診斷。讓教師間的業務交流更實在、更具指導和借鑒意義,並以同樣的方式開展校際間的培訓活動、研討活動。

通過開展遠程協同教學,促進和深化了我校基於智能平板電腦的互動教學研究,有助於我校教師構建新型的教與學方式,使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教師在遠程協同教學中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教學特點。麵對不同學生提高課堂的掌控能力,促進自身業務水平的提升。學生在智能平板電腦的使用方麵進步明顯,在課堂上與校外的教師、學生合作學習,提升適應能力和學習技能。

2. 通過遠程協同開展校本課程的跨校共享

第一,將我校基於當地豐富的曆史、人文、自然資源開發完成的5個門類的校本課程和2個成熟的實踐活動在數字校園平台的校本資源庫中共享給結對學校。並在學校門戶網站“校本課程”欄目中共享13節優質教學視頻和校本課程作品資源。在豐富結對學校學習內容的同時也在宣傳家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第二,引進結對學校的校本課程,在豐富校本課程門類的同時,讓學生學習體驗不同地域的文化,開闊眼界。第三,通過共有平台開設社團管理、選課及校本課程資源應用,實現校本課程輔導教師的跨校區輔導,校際間共享優秀師資。同時,學校給學生提供了更加廣泛的選課範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3. 通過遠程協同開展電子教材的跨校共建

電子教材是實施互動教學的重要資源。我校教師在資源的製作使用方麵尚處於起步階段,通過遠程協同教學,兩校共同開發基於智能平板電腦的電子教材,提升了我校教師的資源製作和使用水平,讓教師對電子教材消除陌生感,實施過程中就能行雲流水,收到良好的效果。通過在遠程協同教學中不斷積累資源數量,最終形成係統的電子教材,並且使電子教材的普適性、科學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