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茄草的生藥學研究
資源與鑒定
作者:劉燦黃 張繼 康帥 劉塔斯 趙晶
[摘要]該實驗在植物分類學方法鑒定的基礎上,對顛茄草Atropa belladonna藥材的性狀鑒別特征,根、莖、葉橫切麵顯微特征和粉末顯微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以圖文形式詳細記錄了顛茄草的藥材性狀、組織和粉末顯微特征。通過研究,明確了顛茄草各藥用部位的性狀特征及顯微特征。為日後工作中顛茄草藥材和飲片的鑒別提供參考依據,為該藥材的進一步研究、開發、利用及質量標準的提升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顛茄草;原植物鑒定;性狀特征;顯微特征
藥材顛茄草為茄科植物顛茄Atropa belladonna L.的幹燥全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於茄科茄族枸杞亞族顛茄屬中的一個種,全草入藥。原產歐洲中、南部及小亞細亞[1]。20世紀30年代至今,我國栽培引種1種。顛茄俗名“野山茄”,主要用於胃痙攣,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膽絞痛,輸尿管結石等引起的腹痛,胃炎及胃痙攣引起的嘔吐和腹瀉,迷走神經興奮導致的多汗、流涎、心率慢、頭暈、暈服等。青光眼患者忌用。成藥製劑產品有浸膏、流浸膏、顛茄酊、複方顛茄片等,其製劑廣泛應用於臨床,為解痙藥,有解除平滑肌痙攣、鎮痛、抑製腺體分泌、擴大瞳孔等功效[2]。隨著顛茄提取物大量出口及國內需求的增加,以顛茄為原料的製藥廠擴大生產規模,顛茄種植麵積增加。
顛茄係列商品市場常見流通形式除以顛茄浸膏、流浸膏、顛茄提取物等半成品外,藥材常以原藥材切段或粉碎的形式銷售。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收載了顛茄草[3]。鑒別項下僅有粉末顯微特征,因藥用部位為全草,粉末顯微有它的局限和不足,不能專屬、準確可靠的鑒別顛茄草,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難以直接鑒別定論,帶來很大的困難。本實驗在植物分類學方法鑒定的基礎上,對顛茄草藥材的性狀鑒別特征、根、莖、葉橫切麵顯微特征和粉末顯微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以圖文形式詳細記錄了顛茄草的組織和粉末顯微特征,為日後工作中鑒別顛茄草提供參考依據,為顛茄草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實驗基礎。
1材料
實驗所用材料於2013年采集於顛茄草種植基地,由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標本館提供。經張繼主任藥師植物分類學鑒定,確定為顛茄A. belladonna。
2方法
觀察記錄樣品外觀性狀特征,采用OLYMPUS SZX12 體式顯微鏡數碼成像係統觀察和記錄其微觀性狀特征。分別對根、莖、葉進行組織切片,對藥材進行粉末製片,加水合氯醛透化,置顯微鏡下觀察、拍攝,采用OLYMPUS BX51 顯微數碼成像係統記錄橫切麵及粉末顯微特征。
3結果
3.1原植物形態
顛茄栽培為一年生或多年生,株高0.5~2.0 m。根呈圓柱形,莖下部單一,帶紫色,上部叉狀分支,嫩枝綠色,多腺毛,老時逐漸脫落。單葉互生或在枝上部大小不等2 葉雙生,葉柄長達4 cm,幼時生腺毛;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7~25 cm,寬3~12 cm,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並下延到葉柄,上麵暗綠色或綠色,下麵淺綠色,兩麵沿葉脈有柔毛。花俯垂,花梗長2~3 cm,密生白色腺毛;花萼長約為花冠之半,裂片三角形,長1~1.5 cm。頂端漸尖,生腺毛,花後稍增大,果時呈星芒狀往外開展;花冠筒狀鍾形,下部黃綠色,上部淡紫色,長2.5~3 cm,直徑約1.5 cm,筒中部稍膨大,5淺裂,裂片頂端鈍。漿果球形,直徑約1.5~2 cm,成熟後紫黑色,光滑,汁液紫色。種子扁腎髒形,褐色,長1.5~2 cm,寬1.2~1.8 cm。花果期6月至9月。在開花至結果期內采挖,除去粗莖及泥沙,切段幹燥。
顛茄在土壤豐富、水分充足的地方生長茂盛,喜溫暖濕潤氣候,怕寒冷,忌高溫,以20~25 ℃的氣溫生長快,超過30 ℃生長緩慢。北方地區5月至6月植株生長快,7月生長慢,冬季不能露地越冬,隻作一年生栽培;長江以南產區可作多年生栽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