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顛茄草的生藥學研究(2 / 3)

3.2藥材性狀

本品根呈圓柱形,直徑5~15 mm,表麵淺灰棕色,具縱皺紋;老根木質,細根易折斷,斷麵平坦,皮部狹,灰白色,木部寬廣,棕黃色,形成層環紋明顯。髓部白色,中空。莖呈扁圓柱形,直徑3~6 mm,表麵黃綠色,有細縱皺紋及稀疏的細點狀皮孔,中空,幼莖有毛。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卵狀橢圓形,黃綠色至深棕色。花萼5裂,花冠鍾狀。果實球形,直徑5~8 mm,具長梗,種子多數,表麵有網紋。氣微,味微苦、辛。

3.3顯微特征

3.3.1 根的橫切麵 木栓層薄,由數列木栓細胞組成。皮層薄壁組織中散有草酸鈣砂晶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韌皮部有篩管及薄壁細胞。形成層環狀。木質部占大部分,由射線間隔。導管與周圍的管胞及少數木纖維結成群,散列於非木化的木薄壁組織間(老根木質部,木薄壁細胞多為木纖維所替代)。木質部尚有木間韌皮部。根中央可見二原型的初生木質部。

3.3.2 莖橫切麵 表皮為1列切向延長的類方形細胞,皮層較寬,薄壁組織中散有草酸鈣砂晶細胞。維管束雙韌型,韌皮部狹窄,外側有纖維單一或2~個相聚,壁厚,排列成環。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單一或2~4個相聚成徑向排列,導管直徑20~50 μm,木纖維壁增厚,直徑10~25 μm,木射線細胞1~3列。可見內生韌皮部,髓部寬廣,髓細胞類圓形。

3.3.3 葉橫切麵 上表皮細胞扁而長,有氣孔。下表皮細胞較小,氣孔較上表皮多;腺毛有長短2種,長腺毛具2~4個細胞的柄部和單細胞的頭部,短腺毛具單細胞的柄部和1至多個細胞的頭部,非腺毛少數。柵欄組織細胞1列,在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中常含草酸鈣砂晶的大型細胞,可見草酸鈣簇晶;中脈維管束雙韌型,木質部呈新月形。中脈薄壁細胞中亦含有草酸鈣砂晶。

3.3.4 粉末 本品粉末淺綠色或淺棕綠色。草酸鈣砂晶甚多,直徑3~10 μm,亦可見簇晶和柱晶(分別來自葉的柵欄細胞和海綿細胞,莖的薄壁細胞中)。葉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具角質條紋;氣孔不等式。澱粉粒眾多,呈類圓形、盔帽形或多角形,直徑8~26 μm,臍點點狀或裂縫狀,大粒層紋明顯。偶見腺毛,腺毛頭部單細胞、柄2~4細胞及頭部5~6細胞、柄單細胞。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螺紋導管,直徑24~50 μm。亦可見木纖維、波狀彎曲的種皮石細胞與花粉粒等。

4討論

國內外文獻偏重於對顛茄草及其浸膏、提取物、複方製劑中的化學成分和臨床藥理作用研究,本次實驗在植物分類學的基礎上,對顛茄草的原植物形態、藥材性狀、顯微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了顛茄草的生藥學鑒別特征。為顛茄草藥材的鑒定提供了基礎和理論依據。

顛茄草為茄科植物,具有茄科植物典型的顯微特征,草酸鈣砂晶和雙韌維管束,顛茄草的草酸鈣砂晶在根、莖、葉細胞中均存在,其中在葉的海綿細胞中存在密集,在葉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中可見簇晶,在莖的薄壁細胞中偶見柱晶,在粉末顯微中大量散在草酸鈣砂晶,偶見簇晶和柱晶。粉末顯微中還多見澱粉粒,導管、木纖維、木薄壁細胞、種皮石細胞等,而極少見腺毛。

顛茄全株各部分均有毒,另有俗名“毒茄”(deadly nightshade)[1],存在於植物中的不穩定的左旋莨菪堿,在貯藏、加工、提製過程中逐漸轉化為比較穩定的消旋莨菪堿即阿托品,尚含其他微量生物堿如東莨菪堿、阿托胺等。吸入足夠的劑量,將嚴重影響到中樞神經係統,麻痹侵入者肌肉裏的神經末梢。果實味道甘甜,含有劇毒,絕對不可以食用,2個漿果的攝取量就可以使一個小孩喪命。甚至在采收,加工過程中均需小心以免產生過敏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