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有人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理由是:楚國的使者跨越千山萬水,進入到別的國家去"挖"莊子,可能嗎?再說了,莊子究竟又具有並曾經顯示出了什麼具體的政治才能,使他聲名遠播,以至於打動楚威王,不惜用那麼高的待遇來招募他?
這個故事到底是不是莊子弟子的杜撰,是不是出於朝莊老夫子臉上貼金的目的,借以顯示他多麼多麼高潔、多麼不稀罕富貴,我們無法知道。但要說莊子這個又窮又“臭”(想法多、脾氣大)的“老九”,對做官一絲一毫都不稀罕,卻不僅是他本人的真實想法,而且連那些後世無論喜歡他還是罵他的人,也都無不承認。
所以,要說莊子貧窮的最根本原因,那還得怪他自己,窮是他自找的。戰國時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即信陵君、平原君、孟嚐君、春申君,戰國末期有呂不韋,他們都是有權、有錢而且愛才的主兒,手下都養著大量的門客。投身於這些愛才的顯貴或某個君王身邊,做個行有車、食有肉、住有大宅的門客,像當時齊國“稷下學宮”裏所養的那群知識分子一樣生活,不是很好嗎?
莊子卻不樂意!他老人家實在是太有想法、太有性格了!借用林語堂的話說,莊子屬於“極端厭惡官吏”的一類人,他既“不願服官”,又“不願叩頭”,所以他“狂笑處世”,“尖銳的矛總是指向官方的奢華和顯貴”,對勢利之徒“極盡挖苦之能事”。
另一方麵,關於君主應該怎樣治理國家、知識分子應該幹什麼、普通人應該怎樣生活等問題,孔子、孟子的想法已經被當權派認為是天真迂闊無用了,莊子的想法卻比孔孟兩位大聖人還要天真迂闊無用!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學,不要說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叢林法則盛行的戰國時代,就是放在今天乃至將來,我想也很難變成現實。偏偏莊子又是個十分固執的理想主義者,懷揣著自己的主張,再窮都不願意放棄。他既然對現實一點兒都看不順眼,所以也就不願做出絲毫的妥協,仰人鼻息,向王公大臣們宣講什麼“治國指南”或“為臣之道”、“為君入門ABC”。
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排斥現實,他也就會在多大程度上遭到現實的排斥。這大概是符合物理學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的吧。莊子對當權者翻白眼,當權者又怎麼可能對他老人家滿眼大放綠光,把他當根棒槌,平白無故送給他一官半職或良田大宅?
所以歸根結底,道理很簡單:莊子這種不僅想法又多又高又怪,並且還傲氣十足,與現實社會完全格格不入的人,怎麼可能不窮?如果他不窮,誰窮!
選自“中國文化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