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20世紀70年代歐美的話語分析(discourseanalysis),突破了傳統的結構主義的局限,將語言與語境結合起來以更加全麵地認識和研究語言實踐活動。比如,它關注篇章結構(如銜接、敘事結構)、言語功能(如言語行為、文體)、語用原則(如合作原則、禮貌原則);有些話語研究還切入了社會生活中的權勢、現實構建等問題。目前,它已成為國際社會科學中一門發展迅速的前沿性學科。話語分析的實踐證明,它不僅對社會話語的認識和批評是有效力的,而且對社會科學自身也有一定的反思作用。相比之下,中國現代語言的研究框架主要集中在生活之外的、抽象的音韻、訓詁、方言、句法等方麵;即使是句法研究也是在西方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並沒有一套相應的探索中國社會話語的理論、方法係統,更沒有實際的研究傳統。而中國外語界的話語研究主要還是跟隨西方的興趣,在國際舞台上並沒有自己的聲音。因此,中國社會科學界有必要考慮在中國發展話語研究的工作。
然而,我們必須清楚,話語分析畢竟是源於西方的語言研究和文化傳統的東西。那麼,它是否帶有西方的概念、價值觀和誌趣?中華學人如何創新?研究中國話語是不是應該考慮中華文化語境?中華學術傳統裏是否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中西話語學術傳統應該如何相互學習、綜合創新?
目前,一方麵國際環境加速全球化、西方化,而另一方麵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為學術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們“文化失語”多年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者,如何抓住時機,麵對挑戰,並爭取以平等的文化身份參與國際學術對話?
其實,中國學者近年來已普遍認識到學界脫離文化語境的西化、學舌和失語等問題,及其給中華學術、知識創新和人類文化帶來的後果,並開始考慮在全球化的新語境下如何處理東西文化學術的關係,實現中華文化學術的複興(陳國明,2004;陳平,2006;錢冠連,2002;曹順慶,2001,2002;申小龍,2001;司馬雲傑,2001;汪風炎、鄭紅,2005)。
下文中,我們將首先從東方文化的視角簡要剖析主流話語分析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及其後果。接著,我們著重探討重構當代中華文化話語研究新範式的相關傳統文化資源和學術資源,目的是為今後的理論和方法構建工作做好鋪墊和提供基礎資料。然後,我們將提出一些具體的行動策略,為重構工作作指導。最後,我們將揭示新文化範式可能帶來的學術和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