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話語和話語分析的概念(1 / 1)

要理解什麼是話語和話語研究,最好先看話語研究的目的。不同於語言學,話語研究的目的不是要知道一個字、詞、句、篇章或一個語音單位的形式或內容,或者其產生的原因、規則、曆史,它關心的不是那些從生活事件中抽象化了的範疇以及其中的奧妙,而是要關注、揭示、反思或評價那些借助語言所構建的或與語言使用相關的實際發生的、特別是那些具有現實社會文化意義的事件,甚至尋求創造新的言說方式。

“話語”一詞,如同“社會”、“心理”、“文化”等等,表達的是整個學科所涵蓋的內容,而且其內涵和外延之間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的。如同社會學中的“社會”、心理學中的“心理”、文化學中的“文化”等詞語,雖然指的是那些人生中實實在在的現象,但同時又是對那些現象的高度概況;“話語”也一樣,它是對一組特定的人生現象集合體的概括,因而不是很容易地可以與其他人生現象分開,就像社會與地緣、文化、心理、曆史不容易分開一樣。

那麼,究竟什麼是話語?話語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曆史環境下的具體的語言交際事件或這一類現象。如果以日常用語來表述的話,我們可以說話語是指“某人在某種情況下就某種事物向他人進行的言語行為”。換句話說,“話語”是與語境或“語言使用環境”相關聯的語言活動,或者更簡單地說,是“實際生活中的語言活動”。話語研究者一般從功能主義的語言哲學視角理解話語:說話人受一定語境的影響,策略性地運用語言以達到自身的目的。[但是我們認為,話語應該理解為更加全麵的內容:說話人根據特定的語境(包括聽話人)有策略地生成語言活動;反之亦然:聽話人根據特定的語境(包括說話人)有策略地理解語言活動。至於如何策略性地生成或理解語言活動則受著特定文化的一定影響。]

在上述宏觀理論的觀照下,有一係列具體的研究方法或體係,它們從不同層麵揭示話語的特性、特征或規律。這些具體包括:語言行為理論,會話合作原則,會話分析,禮貌理論,關聯理論,社會語言學,民俗交際學,傳播學,後殖民話語理論,批評話語分析,話語心理學,論辯話語研究,敘事學,修辭學,文體學,等等。粗略地總結其中的方法,我們可以概括為:收集文獻、訪談資料;觀察分析曆史、文化語境;分析誰(不)在說話,(沒)說什麼,如何說的,在什麼情況下說的,為什麼這樣說而不那樣說,別人在如何說,等等。特別是在“如何說”這方麵,話語研究者特別顯露出與其他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不同:他們運用語言學(包括各種分支)和與語言學交叉的學科的概念,通過對用詞、句法、言語行為、篇章或會話結構、敘事體、論辯和解釋結構、修辭(如比喻、諷刺)等等,來揭露、解析並反思個人、機構、社會或文化的問題和矛盾。比如,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官方及媒體都將諸如“獨裁”、“極端”等貶義且帶有激進色彩的詞彙加到薩達姆及其政府身上,布什甚至直接稱薩達姆為“魔鬼”,以期將以其為首的伊拉克政府一舉消滅;又如,西方商界將第三世界稱為“廉價勞動力”;工業文明主張人類的利益高於自然的一切利益,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關注的話語現象。此外,由於話語本身是多麵、紛繁、複雜的,因而對其的研究方法也是多元的,是因研究情況、目的而靈活變化的。

“Discourse”的概念在當代中華文化裏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彙,更沒有形成與西方話語分析相對應的研究學科。既然西方的話語分析已被證明為十分有意義的前沿社會科學,而且可能給中華語言和文化的研究帶來新視角、新概念和新方法,因此開啟建立中華文化話語研究新範式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