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文化”的價值共識、保全與再生
當代視線
作者:麻勇斌
三線建設,是我國從備戰出發,以國防工業建設為中心的大後方建設,是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鄧小平等老一輩政治家、軍事家透徹洞見國際形勢,深刻總結中華民族鬥爭曆史經驗,充分發揮西部山區優勢而進行的偉大戰略設計和特大工程舉措,彙集了無數優秀中華兒女的智慧與辛勞,其累積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正凝化成為彌足珍貴的“三線文化”。
貴州的三線建設從1964年開始,到1978年基本結束,曆時15年,其建設規模之大、投入之多、時間之長、行動之快、動員之廣、成效之巨,在貴州發展史上十分罕見。從這個意義上說,貴州的“三線文化”是具有廣泛影響的特色文化,可與遵義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黔東南為代表的民族文化、貴陽為代表的生態文化,並列為貴州文化的四張響亮名片。因而,在新的發展條件下,保護好、利用好“三線文化”,對不斷增強我們的國家意識、危機意識和自強意識,書寫好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貴州篇章,具有積極意義。
“三線文化”的保護利用,簡而言之,是做三件事:價值共識,價值保全,價值再生。
解決價值共識的困難,關鍵在思維方式和計算方法。一是要用“事件鎖定”的理論作為價值確認的理性基樁。不可否認,三線建設作為中國當代史重要的一頁,對推動西部地區主體功能從戰時大後方發展成“西電東送”能源大基地、航空航天技術集成和裝備製造的大基地、西部經濟大走廊,都具有“事件鎖定”的作用,可以說,正是三線建設對於三線重點區域的發展能量形成有效累加,從而使其進入跨越發展的“臨界點”。二是要跳出“現價生意”的純經濟算式,用“綜合效應有效累積”的算法,建立價值尺度的基準。三線建設,對於三線重點地區乃至全國的發展促進不能單看經濟,而應該用綜合效應累積。這個效應累積大體等於“工業發展新成就+交通發展新成就+城鎮發展新成就+人的全麵發展新成就+社會和諧新成就”。因而,對於三線建設的曆史功績和促進發展的長效作用不可小看。事實上,在欠發達、欠開發、欠開放的西部地區,人們對三線建設帶來和促進的發展變化,不僅真切看見,而且深刻銘記。
而“三線文化”的價值保全,主要工作有三個方麵:一是要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發掘三線建設的曆史智慧,提煉三線建設的精神價值,促進“三線文化”的價值共識;二是要抓緊編製和實施《三線建設遺產資源保護利用規劃》,用規劃確立“三線文化”保護與利用的思想原則、目標任務、戰略策略、重點區域、重大項目、建設時序、政策措施,減少“線段思維”的影響,防止建設性破壞、破碎化利用、內卷式發展;三是要開展以三線情懷為紐帶的文化活動,聚合和釋放“三線文化”的巨大能量。
至於“三線文化”的價值再生,我認為應重點著力三個方向:一是為三線建設地區尤其是重點地區的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二是為包括“三線人”在內的人們提供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三是為改革開放前三十年與改革開放後三十年的內在關聯提供例證和啟示。具體工作主要是,建立支撐“三線文化”保護利用的體製機製,夯實“三線文化”價值保全與價值再生的條件基礎,構建“三線文化”展示、創新的空間和平台,打造適合時代特點的產品體係和傳播渠道。
當然,需要明確的是,“三線文化”的價值共識、價值保全與價值再生,其主體是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三線建設新興城市、三線建設龍頭企業和新一代三線人。隻有這些主體敢於擔當和舉措,三線建設重點地區才能有望成為依托“三線文化”實現城市轉型升級的先行區、示範區,成為在新的發展條件下“三線文化”價值持續再生的輝煌空間。(作者係貴州省社科院貴州三線建設研究院執行院長 責任編輯/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