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年文博,貴州贏回了什麼(1 / 2)

十年文博,貴州贏回了什麼

聚焦

作者:張立人

十年前的貴州,守著“文化資源富礦”的底子,戴著“文化產業沙漠”的帽子,但彼時,構建一個文化綠洲夢想的種子已悄然種下。發展與經濟水平相匹配乃至能夠引領經濟發展的文化產業,打造一個滿足全省人民文化需求的文化體係,是貴州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2015年5月14日,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這也是貴州省第十次組團參加文博會。

深圳文博會作為目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文化產業博覽會,十年參展,貴州在世界的目光中為自己贏回了什麼?

自信:一個更加務實的貴州形象

從第一屆最初300平米左右的主展館到與主展館交相輝映的少數市(州)專館、零星企業展位,再到今年9個市(州)與41家文創企業聯手參展的855平米多彩貴州館。可以看到,深圳文博會對於貴州文化事業發展的助推作用不斷凸顯,全省各地各部門及各類文化企業參展熱情不斷高漲,陣容日益強大。

借深圳文博會這個宣傳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貴州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突出特色、樹立自信,既對外展示了多彩貴州文化,又打造了一個更加開放、務實的貴州形象。

十年參展,貴州逐步實現了三個轉變:首先是由一般性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向以多彩貴州品牌為引領的品牌集群展示轉變,更加注重品牌化。前幾屆深圳文博會綜合館更多注重對貴州優勢文化資源,特別是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自2011年開始以多彩貴州命名貴州綜合館,以多彩貴州品牌統領各地文化品牌,涵蓋演藝、影視、動漫、民族民間工藝、文化旅遊等文化精品以來,多彩貴州品牌在大眾視野中由抽象變得具體,由模糊變得生動,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是由簡單展示文化資源向推出名企精品轉變,更加注重市場化。貴州在文博會上不斷推出有代表性的企業和產品,選擇市場前景好、特色優勢突出、富有創意的精品和大師作品參展。繼2011年、2012年兩年展出47個知名企業產品,2013年又增加了貴州名家名品的內容,變展示資源吸引關注為推動貴州文化走出去,實現現場交易和承接訂單,獲取了更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三是由展示傳統文化產業向展示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興文化產業相結合轉變,更加注重時代性。近幾年在展示上不斷吸納傳統文化產業改造提升的內容,特別是民族民間工藝品中富有現代創意元素的時尚產品和創意精品,去年又充分利用中國(貴陽)亞洲青年動漫展的成果,展示動畫動漫、數字內容等新興文化產業,為貴州的文化融合提供了新思路、開拓了新視野。

今年貴州參展的文化產品涵蓋民族民間手工藝品、文創產品等200多項、1000多件展品,展館規模、展品數量和質量都是曆屆之最。

“貴州積極推動文化資源向現代市場產品轉換,創新型轉換,創新型發展。”貴州省文化改革發展辦專職副主任、省多彩貴州文化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袁華提出,讓貴州鄉愁能夠被世界所體驗,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它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一個更加務實的貴州形象正展示在世人麵前。

自強:茁壯成長的貴州文化產業

十年前的貴州,依然守著“文化資源富礦”的底子,戴著“文化產業沙漠”的帽子,但彼時,構建一個文化綠洲夢想的種子,卻已悄然種下。發展與經濟水平相匹配乃至能夠引領經濟發展的文化產業,打造一個滿足全省人民文化需求的文化體係,是貴州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如今的貴州,以在深圳文博會簽署合同為目標,推動各地各部門開展文化產業日常招商,打造招商引資平台,作為破解全省文化產業投融資難的重要手段,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1年第七屆深圳文博會開始從簽意向性協議轉變為簽訂合同,當年即簽訂合同項目51個,簽約金額167億元。第八屆深圳文博會合同首次超過協議成交,貴州成為少數幾個率先注重合同成交,杜絕意向性、協議性項目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