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龍山披上小康“新衣”
美麗鄉村·四在農家
作者:陳玉林
“竹箭充庭至,絲蘿列檻呈。是山能住我,未免為多情。”三百多年前,著名詩人吳中蕃隱居龍山,朝聆鬆濤,暮賞流嵐,有感於龍山的“多情”,創作出傳世詩篇“龍山六詠”,譜寫了一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動人樂章。
而今,貴安新區黨武鎮龍山村重拾大自然賦予的瑰寶,妝點民居,扮靚村容,打造出一個環境優美、生活宜居的“美麗鄉村”。
自2013年龍山村美麗鄉村建設啟動以來,一年多的時間裏,龍山村通過房屋立麵改造、通村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令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髒、亂、差”現象一去不複返,700多名村民在此安居樂業,一座美輪美奐的“山水田園”初見端倪。
古樸龍山披“新衣”
龍山村的寨門位於山腳,沿著整潔的通村公路一路行走,古木參天,不知名的黃色小花在樹腳盛放,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走進村口村民的庭院,隻見水泥地麵幹淨整潔,兩層小樓軒敞明朗。村支書吳洪新告訴記者,兩年前,龍山還是一片破破爛爛的“原始部落”,如今卻成了當地最漂亮的村寨之一。
龍山村在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之前,村民民居均為石板與木材混合搭建而成,已經有十幾年的使用曆史,外表參差不齊,幾乎沒有整體形象可言。
村民吳洪喜回憶,兩年前,站在村口一眼望去,隻能看到一片黑壓壓的木質房頂,以及滿是裂縫的灰白色石板牆壁。
2013年,龍山村積極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計劃,啟動村民房屋立麵改造工程,為老舊民居統一粉刷牆壁,添置青色陶瓦並安裝朱紅窗花。
吳洪喜指著自家庭院說道,整個改造工程不僅不用自己掏一分錢,還進行得又快又好,一個星期的時間,原來的“小黑屋”就變白了。
據了解,布依族傳統的木質結構很容易引發火災,在夏季氣溫上升時,也難以起到隔熱的作用,通過搭建三角形屋頂和安裝瓦片,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難題。
村民吳洪順的家坐落於山陽麵,由於老宅是平頂結構,每年夏天太陽一曬,整個房間就變得熾熱難忍。村裏啟動房屋立麵改造工程之後,吳洪順作為規劃內的首批住戶,享受到了改造工程的“第一縷清風”。
“村裏把我們的屋頂改成了三角形,加裝的瓦片隔熱效果很好,夏天也不怕曬太陽了,配上粉刷過的牆壁,非常漂亮。”吳洪順笑著說。
“房屋立麵改造的牆壁、網片、窗花,樣式均由專業人士按照布依族傳統建築的風格加以改進,不僅美觀,還兼具實用性。”黨武鎮政府美麗鄉村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李達峰說道。
據李達峰介紹,截至2015年4月,龍山村已完成美麗鄉村房屋立麵改造131棟,村內70%的房屋得到美化,村寨整體形象得到很大提升。
如今,站在進村的山口遠眺,隻見兩山環抱之中,一排排三層小樓依山而建,牆壁潔白似雪,陶瓦青黛如洗,入戶道路見縫插針,沿著山壁織出一張水泥大網。一座荷花池側臥兩山之間,荷葉亭亭玉立,池旁遊人如織,或靜坐垂釣,或談笑風生,一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古老村寨正迎來新生。
美麗鄉村保民生
以垃圾處理為突破口和先手棋,龍山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既要麵子也要“裏子”,在不斷的改造建設中惠及民生,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
改變垃圾處理方式,購置垃圾處理設備,增加保潔人員,是吳洪新任村支書之後幹的一件“大事”。
據吳洪新回憶,剛上任的時候,村裏隻有一個3米見方的垃圾池,每周隻清理一次,每天路過垃圾池,雜物四溢,汙水橫流,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為此,村集體出資建造了1個32平方米的垃圾收集站,購置了8個垃圾鬥,1輛垃圾車,又從村裏聘用了專職的道路保潔員,每天一次全方位的打掃,務必使村容村貌的保潔工作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