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索扶貧開發的“貴州經驗”(1 / 2)

探索扶貧開發的“貴州經驗”

讀者點題采訪

作者:李坤

編者按:貴州作為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扶貧工作關乎全省全麵小康大業。在扶貧工作中,貴州進展如何?近期扶貧工作的抓手是什麼?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為扶貧工作清除體製機製障礙?貴州省扶貧辦主任葉韜接受了本刊專訪。

深化認識 保持定力

:貴州省委書記趙克誌多次強調,貧困和落後是貴州的主要矛盾,是貴州同步小康建設“短板中的短板”,加快發展是貴州的主要任務,推進扶貧開發是貴州的最大民生。請問貴州在彌補這塊“短板中的短板”方麵成效如何?

葉 韜: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推進扶貧開發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國發2號文件創建全國扶貧開發攻堅示範區的戰略定位,以同步小康為引領,扶產業、強基礎、提素質、優保障、抓改革、促開放,深入推進體製機製改革,堅持把扶貧攻堅與創建示範區相結合,與小康創建相結合,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與“減貧摘帽”工作相結合,與重大事項推進行動相結合,與園區建設相結合,深入推進扶貧脫貧攻堅第一民生工程,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扶貧開發各項工作推進呈現良好態勢。2011年至2014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1149萬人減少到623萬人;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153元提高到5909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6218元);25個縣525個鄉(鎮)實現“減貧摘帽”。扶貧開發逐步實現了由“輸血式”、“粗放式”、“被動式”、“分散式”扶貧向“造血式”、“精準式”、“參與式”、“整體式”扶貧轉變。

:在推進扶貧開發過程中,貴州有無可資借鑒的扶貧經驗?

葉 韜:貴州創新扶貧開發工作模式,實施精準扶貧、駐村幫扶、貧困縣考核等措施,創造了係列“貴州經驗”。

一是貴州扶貧建檔立卡、駐村幫扶工作在全國實現了“兩個率先”;二是貧困縣考核、減貧摘帽和項目資金“三項改革”走在全國前列;三是小額信貸、雨露計劃、生態移民“三個品牌”建設為全國作了示範;四是對口幫扶、定點扶貧、集團幫扶“三類幫扶”成效明顯;五是創造了畢節試驗、晴隆模式、長順做法、印江經驗、威寧實踐、迤那路子等成功經驗,闖出了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特色產業的扶貧開發新路。

2015年5月6日至9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貴州視察扶貧工作時特別指出:“總結貴州經驗,讓我看到,貴州的扶貧開發實踐回答了在全國非常有意義的兩個重大問題,第一,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隻要認真幹,貴州能做到,誰還有理由做不到?第二,貴州怎麼做到的,這對全國也很有意義。”

:如何充分認識現階段我省扶貧工作麵臨的困難?

葉 韜:雖然我省扶貧開發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我們也看到,全省還有農村貧困人口623萬人,占全國8.9%,並且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扶貧產業發育不充分,產業鏈不長,助農增收基礎不穩;二是農村基礎設施欠賬多,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均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三是農民素質偏低,就業渠道狹窄;四是片區扶貧未落實到位,與基層扶貧攻堅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銜接不到位,跨區域協作不到位,導致各自按傳統程序開展工作,農戶到村到戶得益較少,“最後一公裏”的問題急需解決。特別是受區域貧困、深度貧困與民族地區發展問題並存、經濟發展落後與生態環境脆弱並存、人口素質偏低與公共服務滯後並存“三重矛盾”的製約,扶貧任務艱巨繁重。現在,離2020年隻剩下五年多時間,要實現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與全國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緊迫、任務艱巨,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明確目標 精準發力

:近期貴州出台了《貴州省“33668”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及6個配套文件(簡稱“1+6”配套文件)。計劃明確了未來三年全省減少貧困人口和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目標。如何認識“33668”扶貧攻堅行動計劃的重要性?

葉 韜:為確保全省在“十三五”期間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貴州省委、省政府決定實施“33668”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即:在3年時間(2015-2017年)內減少貧困人口300萬人以上,實施精準扶貧結對幫扶、產業發展、教育培訓、危房改造、生態移民、社會保障“六個到村到戶”,完成基礎設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六個小康建設”任務,使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