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民的貼心人(1 / 1)

農民的貼心人

科學發展 推動跨越 同步小康

作者:秦濤 李唯睿

在荔波縣,認識潘仕凱的人很多,他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潘老大”。大家都說:“在我們這裏,老大是一種昵稱,更是一種愛戴和尊敬,比稱呼主任、幹部更親。‘潘老大’時時刻刻為我們著想,一心一意幫我們,是農民的貼心人。”

82枚紅手印挽留的“駐村人”

說起荔波縣的鄉情民情,潘仕凱滔滔不絕,如數家珍;說農民們一個個都發家致富、安居樂業,他神采飛揚,喜上眉稍。

“潘仕凱同誌2014年到山江村駐村以來,工作認真負責,每天走村串戶,問農戶有沒有米吃、有沒有衣服穿、小孩讀書情況、主要收入是什麼、一個月有多少收入、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全體村民一起要求組織把潘仕凱繼續留在山江村工作。”一年的駐村工作結束時,為了讓潘仕凱留下來繼續帶領村子脫貧致富,山江村82位村民代表摁下紅手印,聯名“上書請願”。

2009年,潘仕凱剛到甲良鎮信用社任主任,就聽說甲良鎮是信貸員放貸的“雷區”,存在群眾不守信用、借款不還的情況,他便以駐村幹部的身份,在村支“兩委”委員的陪同下,通過談話、組織全村民開會等方式,和村民交朋友,打“夥計”,通過一年的努力,使甲良鎮丙外村和架站村由放貸“雷區”變成信用村。

群眾脫貧致富路的“引路人”

多年基層工作鍛煉,使潘仕凱的眼光更有市場意識,他總是對鄉親和同事們說:“好日子是闖出來的”。在他的鼓動支持下,荔波縣幾家企業都抓住良機獲得發展。

由於縣城建設開發不斷推進,全城70%以上的蔬菜供應靠從外地運入。潘仕凱了解到山江村有3000多畝田地和一萬多畝山林水地後,主動提出幫助解決資金,說服村裏把山江村建成“荔波縣城的主菜園”,發動村民大規模種植蔬菜和禽畜養殖。

2014年6月,潘仕凱在走訪村民過程中了解到,返鄉農民工吳學波過去在廣西的咖啡店裏磨咖啡,但由於家裏老人身體不好隻得返鄉照顧。回來後的吳學波想開咖啡店,但由於資金不足不敢啟動。潘仕凱了解後,立即幫助他貸款10萬元。目前,吳學波等7人在三都、都勻等11個縣市開了多家咖啡店,每月純收入6萬多元。

與群眾感情深厚的“自家人”

“潘老大,我屋裏姑娘被傳銷的人騙走了。”今年2月1日,正在忙農活的覃大爺突然接到侄女小花的求救短信,萬分焦急下打電話給正在江蘇常州開展返鄉農民工金融服務“百日行動”的潘世凱求助。

“當時情況很危急,我馬上找了兩名同事一起趕到南京,結合小姑娘偷發給覃大爺的位置信息,在有300多棟樓房的小區裏摸查。”潘仕凱回憶,當時在小區的快餐店看見小花後,立即用家鄉少數民族語言與小花打招呼,並迅速護送小花到門口的車上,加上當地警方及時趕到,小姑娘才得以成功脫逃。

“潘主任人好啊,把我們農民的困難當成他自己的困難。”說到這裏,覃大爺忍不住掉淚。

群眾的評價,樸素、真切。誰心中裝著群眾,群眾就把他記在心裏,這是最簡單的真理。(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