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首屆春茶鬥茶賽“茶王”誕生
科學發展 推動跨越 同步小康
作者:王豔霞
5月18日,貴州省首屆春茶鬥茶大賽在貴陽落下帷幕,5大類“茶王”誕生。此次大賽以“生態、標準、品牌、創新”為主題,旨在通過鬥茶活動的開展,弘揚茶文化、提升茶品質,打造貴州茶品牌形象。新“茶王”的誕生為貴州茶標準樹立了新的“標杆”。
近年來,貴州茶葉正在從“貴州原料”、“貴州製造”向“貴州創造”、“貴州品牌”轉型,“貴州綠茶、秀甲天下”,“世界綠茶看中國、中國綠茶向黔看”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確保“茶王”誕生公平公正
此次鬥茶大賽,貴州省雷山縣毛克翕茶葉發展研究所選送的“雷山銀球茶”獲綠茶類茶王;貴州琦福苑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遵義紅紅茶”獲紅茶類茶王;貴州嵐宇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開陽富硒白茶”獲其他茶類茶王;貴州經典雲霧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選送的“貴定雲霧貢茶”獲手工茶類茶王;沿河塘壩千年古茶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選送的“梵淨山茶”獲古樹茶類茶王。
貴州敬旺綠野食品有限公司選送的“雷山銀球茶”和貴州印江綠野農牧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選送的“梵淨山茶”獲綠茶類銀獎;貴州敬旺綠野食品有限公司選送的“雷山銀球茶”、德江縣鴻泰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選送的“梵淨山茶”、貴州山和水茶業有限公司選送的“瀑布毛峰”獲綠茶類銅獎;德江縣鴻泰茶業有限責任公司選送的“梵淨山茶”獲紅茶類銀獎;進入綜合評審環節的興仁縣富益茶業有限公司等選送的其它22隻茶樣均獲優質獎。
此次大賽更加注重大眾認可度,突出“老百姓買得起、喝的到、願意買、放心買的茶才是好茶”概念。比賽全程使用編碼,無論是專家評審還是現場評比,均在不知茶源的背景下進行,確保了比賽的公正、公平。
鬥茶過程考驗重重
一個月內,參賽企業曆經企業精心備樣、茶葉縣初評初選、9市州初賽、理化指標與安全指標檢測、專家審評、現場評茶、綜合評審等7大考驗,平均每4天就要接受一次殘酷“廝殺”。參賽茶樣也由初賽階段9市(州)46個茶葉縣、近1000家企業、1300餘隻茶樣參與,到最後隻剩33隻茶樣脫穎而出。
經全省9市州初賽後,41個縣的138隻茶樣被推選出進入省決賽。其中機製茶114隻(占70%)、手工茶6隻、古樹茶18隻,規定茶青原料嫩度不高於一芽一葉,參賽企業封須存250公斤以上與樣品同級同樣的茶葉。檢測機械對138隻茶樣的6項質量安全與理化指標進行檢測後,有137隻茶樣進入專家審評階段,有1隻茶樣由於水浸出物含量不達標被淘汰。
由國內知名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評審組對137隻茶樣分5大類進行密碼評審後,認為此次評審的茶樣全麵反映了當前貴州優良的生態、得天獨厚的地域特色和精良的加工技術水平,其中綠茶佼佼者感官品質在全國綠茶中也屬一流,堪稱中國頂尖綠茶之一,推選出33個茶樣進入現場評茶,其中機製綠茶20個、機製紅茶5個、白葉茶及其他茶3個、手工茶2個、古樹茶3個。
現場評茶環節,由政協係統、新聞文化係統、網絡招聘產生的14名大眾評委分為專業評審法、日常生活法兩組對33隻茶樣現場評茶。最後,由主辦單位、支持單位等組成的綜合組對33隻茶樣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等指標進行評分,按專家評審分占70%、現場評茶分占20%、綜合評分占10%的比例計算,得出本次鬥茶賽總分,分別評出金獎茶王、銀獎和銅獎。
貴州茶大眾時代到來
曆時一個月的鬥茶賽,吸引全國各地數十萬人參與互動,標誌著貴州茶大眾時代到來,這與《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的核心要義不謀而合。
“三年行動計劃”的核心是做大茶產業、培育全國知名品牌。標準化、機械化、自動化是發展大生產、做大茶產業的重要前提;也是培育品牌、開拓市場,做老百姓放心喝、願意喝、喝得起、買得到的大眾好茶的關鍵。
2014年以來,省裏調整小眾、專家說了算,重外形、輕內質的貴州茶評審傳統標準,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機械化為方向,以資源綜合利用為目的,統一製修訂了10個茶葉品牌的27項地方標準。今年春天,全省確定了505家企業作為首批貫標企業嚴格按標生產,並推動各茶區初製、精製分離,推動各地重加工、重標準、重批量。
此次鬥茶大賽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打破了好茶等於單芽茶、鬥茶就是比單芽茶,鬥茶是小眾、小量的傳統;推動了新標準的宣貫,營造茶葉標準化、規模化、清潔化生產的良好氛圍,培育了貴州茶品牌。(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