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補脾健胃藥膳(二)(2 / 3)

草果羊肉湯(溫)

【配方】草果1個,羊肉500克,豌豆100克,蘿卜300克,生薑、香菜、胡椒、食鹽、醋各適量。

【功效】溫胃消食。適用於脘腹冷痛,食滯胃脘消化不良等症。

【製作】

1.將羊肉洗淨,切成2厘米見方的小塊;豌豆擇選幹淨,淘洗淨;蘿卜切3厘米見方的小塊;香菜洗淨,切段。

2.將草果、羊肉、豌豆、生薑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開,即移用文火上煎熬1小時,再放入蘿卜塊煮熟。放入香菜、胡椒、鹽即成。

3.食用時,加醋少許,用粳米飯佐食。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羊肉100克。

【宜忌】無特殊禁忌。

【解析】草果味辛,溫,歸脾、胃二經,能燥濕除寒,消食化積。《飲膳正要》稱其“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李杲稱其能“溫脾胃,止嘔吐,治脾寒濕、寒痰。”羊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豌豆補中益氣,解毒利水;蘿卜健胃消食。以上四者結合燉湯,可增強健脾胃,消食積功效。用於正常人在冬季滋補脾胃最佳。

砂仁鯽魚湯(溫)

【配方】砂仁3克,鮮鯽魚1尾(150克),生薑、蔥、食鹽各適量。

【功效】醒脾開胃,利濕止嘔。適用於惡心嘔吐,不思飲食,或病後食欲不振之症。

【製作】

1.將鮮鯽魚去鱗、鰓,剖腹去內髒,洗淨;將砂仁放入魚腹中。

2.將裝有砂仁的鯽魚放入鍋內,加薑、蔥、水適量,用武火燒開,文火煮30分鍾,放入鹽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魚肉100克。

【宜忌】陰虛有熱者宜少服。

【解析】鯽魚又名鮒(《呂氏春秋》),味甘,平,歸脾、胃、大腸經,能健脾利濕。《日華子本草》說其“溫中下氣,補不足。”砂仁味辛,溫,能行氣調中,和胃,醒脾。二者加調料烹食,有醒脾開胃功效。

鮮山藥燴鱔魚絲(溫)

【配方】鮮山藥250克,鱔魚500克,紅糖、菜油、醬油、醋、豆粉各適量。

【功效】補虛,補血,消腫。適用於營養不良性水腫等症。

【製作】

1.將山藥洗淨,去皮,切絲;鱔魚用小刀剔去骨頭,除去內髒、頭、尾,洗淨,切成細絲。

2.將鐵鍋燒熱,注入菜油,然後將鱔魚絲和山藥絲倒入鍋中,用鍋鏟來回翻動,將醬油、醋、紅糖倒入,加水煮熟,再加豆粉汁適量,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鱔魚100克。

【宜忌】無特殊禁忌。

【解析】鱔魚又名?(《山海經》),味甘,溫,歸肝、脾、腎經,能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孟詵說其能“補五髒。”山藥健脾胃。二者加入調料烹食,可增強補虛,健脾功效。宜正常人四季食用,以補脾胃。

赤小豆鴨羹(平)

【配方】青頭鴨1隻,草果1個,赤小豆250克,食鹽、蔥各適量。

【功效】健脾,開胃,利尿。適宜於脾虛水腫病人。

【製作】

1.將青頭鴨宰殺後,退毛,去內髒,洗淨,備用。

2.將赤小豆淘洗幹淨,連同草果裝入青頭鴨腹內。

3.將鴨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火燉煮,待鴨燉熟後,加食鹽、蔥即成。

【食法】空腹食鴨肉100克,喝湯。

【宜忌】無特殊禁忌。

【解析】赤小豆味甘、酸,平,歸心、小腸經,能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本經》說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青頭鴨味甘,涼,有利水消腫,解毒功效。草果燥濕除寒,消食化積。三者加調料烹食,有健脾、開胃、利尿功效。正常人四季可作補脾胃食用。

扁豆赤豆鯉魚(平)

【配方】白扁豆50克,赤小豆50克,陳皮6克,辣椒6克,草果1個,活鯉魚1尾(約1000克),生薑、蔥、食鹽、雞湯、菜葉適量。

【功效】健脾利水消腫。適用於消渴水腫,黃疸腳氣,小便頻數等症。

【製作】

1.將活鯉魚除去鱗、鰓和內髒,洗淨待用。

2.把白扁豆、赤小豆、陳皮、辣椒、草果洗淨後,塞入鯉魚腹內,再將它放入盆內,另加適量生薑、蔥、食鹽、灌入雞湯,上籠蒸製。

3.蒸製時間約1小時,待鯉魚蒸熟後,即可出籠。另將蔥絲或綠葉疏菜用湯略燙,投入魚湯中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豆及魚100克,喝湯。

【宜忌】無特殊禁忌。

【解析】鯉魚又名赤鯉魚(《爾雅》),味甘,平,歸脾、腎經,能利水,消腫,下氣,通乳。《綱目》曰:“煮食,下水氣,利小便。”《本草拾遺》曰:“主安胎。”白扁豆味甘,平,歸脾、胃經,能健脾和中,消暑化濕。草果能燥濕除寒,消食化積。陳皮有行氣健脾功效。諸藥與鯉魚同烹,可增強健脾,利水,消腫功效。也是正常人四季補益脾胃之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