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人間地獄—列寧格勒(3 / 3)

大家熱烈鼓掌,麗達一邊拍手一邊望著密林對冉妮亞輕言:“主任的這句詩講給非洲戰場的戰士們就準確了。”

告別了裝甲師,大轎車載著元首掉頭向西,前往紅謝洛村,途中卡爾梅克人多嘴說,那些突擊隊隊長們對德軍有點怨恨。很自然,他們把造成列寧格勒慘禍的責任歸究於德軍的封鎖。元首沉吟片刻,讓卡爾梅克人帶他們隨行。

一路上不斷遇到一隊隊哥薩克騎兵,反穿羊皮的韃靼團,烏克蘭第1軍以及白俄羅斯第2軍的士兵們,還有由哈薩克斯坦摘棉花的農民組成的亞洲師,元首向他們許諾,等攻下列寧格勒後,他們將被調往非洲,將來從那裏出發解放家鄉。盡管對那個遙遠的前景越聽越糊塗,但是分給土地、分還牲畜的許諾對他們更管用。

駐紮在紅謝洛村的是3個師的波羅的海部隊。如今,攻城的25萬士兵中有一半是這些雜七雜八的、由德國東方外軍處訓練的東方部隊,大部分是戰俘,少部分是散布歐洲的俄國流亡分子,在戰鬥中後者往往比前者更勇敢些,也更多的正義感。

向前線疾進的外籍軍團不得不停下來聆聽德國元首的訓話:

“現在,我給你們講話。你們即將奔赴戰場,不!這不是戰場,而是解救俄羅斯各族人民的正義之地,而你們將以他們的拯救者的身份,載入俄羅斯的史冊。”

元首對這些戴高帽子、戴鋼盔、戴棉帽子的東方人極盡惑眾之能事:

“造成上百萬人死亡的責任,應該由、也隻能由布爾什維克負責。他們為了一黨之私利,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把千百萬人民當作人體盾牌。我們曾經不下十次地提議談判,不下百次地要求他們投降,或放出老弱婦孺,不要讓他們成為殉葬品。我們還給日丹諾夫和霍津中將去信,意在達成一項解救民眾的方案,受到他們的嘲弄。他們把內務部隊派到第一線,不是與德軍交戰,而是向逃離城市的市民開火……”

元首斜睨著那幾個突擊隊長,他們正頻頻點頭。他洋洋得意:正如冉妮亞所說,這些東方人太容易被反宣傳了。當他許諾,凡是在戰鬥中獲得二級鐵十字勳章以上的官兵,可以申請加入德國籍時,人群中爆發了一陣陣鬆濤般的歡呼。一些士兵模仿德軍抬起手臂高喊“嗨!希特勒。”

接下來的話讓他們靜悄悄的:“凡是陣亡的將士,我們要在列寧格勒近郊修建一座大大的墓,上麵刻上每一個人的名字,注意,是每一個人,而不是像蘇軍那樣的無名烈士墓,讓人民世世代代銘記你們的功績。”

德國元首目送這些東方部隊向北進發,冉妮亞上前與十幾個拉脫維亞軍官握別,當對方得知他們的這位女鄉親是德軍軍官時,既興奮又羨慕,隻有一個人嘀咕:“叛徒。”

回來的路上李德想著一個問題:必須把這些東方部隊納入統一領導。他腦海中劃過一個亮光,一個名字越來越清晰:弗拉索夫。目前,這家夥正率領蘇20集團軍在提赫文以南活動,他要向屈希勒爾發布一項命令,捕捉這個未來的俄解放軍領導人。

專列升火待發,元首在等待,等待埋在普爾科沃高地下的155噸高爆炸藥驚天動地的爆破。正是這個普爾科沃高地,像攔路虎一樣一直阻擋著德軍前進的步伐。早8點整,德軍工兵引爆炸藥,大爆炸將凍土掀上1000多米的高空,普爾科沃高地變成巨大的大坑,當場炸死蘇軍1萬多人。德軍像決堤之水衝過殘破的蘇軍屍體湧入這個巨大的缺口,直搗巢穴。爆炸所產生的震動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都能感覺到,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早起的人可以看到列寧格勒上空升騰起的煙幕。

欣賞完自己的傑作後,專列馬不停蹄向德國進發,元首躺在座椅上閉目養神,誰也沒有打擾他。是呀,他太疲憊了。幾個月來的千辛萬苦就是為了今天的一聲巨響。親隨們聽到他浸透快意的咕嘟:“1917年‘阿芙樂爾號’一聲炮響,讓聖彼得堡變成了列寧格勒;今天普爾科沃高地的一聲炮響,讓列寧格勒又變回聖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