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哥薩克騎兵戰鬥的地方,德國士兵就可以避免戰死,這是希特勒青睞哥薩克騎兵的唯一理由。
在這次會議後,李德簽發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文告。文告稱:“哥薩克人從來不承認布爾什維克。頓河哥薩克人、庫班哥薩克人、台列哥薩克人的目的是尋求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而現在,你們的家園被布爾什維克占領,被紅色軍隊劫掠。騎上你們的馬吧,拿起你們的劍,哥薩克人應該與德國國防軍結成統一戰線,德國軍隊是你們尊敬的以及可信賴的朋友。德國政府答應給予哥薩克人如下的權利:
一、保障哥薩克人的一切權益;
二、保留哥薩克人的生活習俗;
三、哥薩克人的土地神聖不可侵犯;
四、德國政府有義務安置哥薩克人,提供土地、生活必需品以便你們能夠獨立生活。”
如果說吉普賽人是大篷車上的民族,那麼哥薩克就是戰馬上的族群。其實,哥薩克不是獨立的民族,而是一種軍事團體,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形成了頓河、庫班、台列等11個主要軍事分支。他們參加了從18世紀到20世紀前半期俄國和蘇聯的所有戰爭,如俄瑞北方戰爭、克裏米亞遠征、兩次俄波戰爭、六次俄土戰爭、俄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哥薩克,一直信奉種族主義的希姆萊卻走在元首前麵。他把招降的俄羅斯人看成是增加德軍新鮮血液的手段之一,哥薩克騎兵更是被德國人稱為“傳奇戰士”而得到了格外重視。
1942年春夏之交,哈爾科夫大戰爆發。考諾諾夫率領他的哥薩克第102騎兵團奔赴戰場。
6月3日,一支德軍被包圍在哈爾科夫以南的梅列法。團長脫險後向元首描述道:我們被一個蘇聯步兵師和一個騎兵團包圍了,地平線上全是蘇聯人,他們有坦克、裝甲車,有成群的戰馬,有上萬的步兵,而我們隻有不足一千人的大雜燴,有被打散的12師步兵,又空軍地勤人員,有失去汽車的司機,有剛剛從海軍轉來的補充兵,每天至少頂著20次以上蘇軍的衝鋒,500發以上的炮彈,忍受著狂暴與孤獨。時常沒有糧食,沒有水,不能安心睡覺。
團長寫道:我們堅守著4平方公裏的一塊向日葵地,一條公路穿越這塊地方,成為蘇軍前進道路上必欲拔除的一根刺。德軍圍繞著修建了環形陣地,所幸北麵是溝壑,南邊是崖坡,可以把大部分兵力放到東麵和西麵。我們的糧食依靠少量的空投,水來自蚊蟲肆虐、蝌蚪成團的小池塘。
蘇軍調來了T34坦克,自從哈爾科夫反攻以來,他們已經深入德軍防線90公裏,眼前的這點敵人根本沒放在眼裏。坦克從東麵騰騰地爬過來,不時停下來示威一般打過來一發炮彈,然後加大油門往前猛衝。
反坦克排排長、一個計謀多端的南德人把士兵分成幾組,攜帶火箭筒的人和狙擊手為火力組,命令布雷組用著名的3-3陣型埋好反坦克地雷,即地雷按照一個正三角一個反三角的方法布置好,把反步兵雷埋設在反坦克地雷的後麵。還有一組負責引誘蘇軍坦克。
蘇軍坦克緩慢的進入埋伏圈,轟!兩輛蘇軍坦克中了地雷的埋伏!同一時間隱藏在最後麵的德軍Mg34機槍發出可怕的撕裂油布的聲音,把蘇軍士兵撂倒。
被擊毀的坦克阻礙了後麵的蘇軍坦克,德軍的反坦克火箭筒手在一個地方擊毀了一輛蘇軍坦克後迅速轉移,要擊毀第二輛時炮手被子彈擊中陣亡,旁邊的士兵毫不猶豫的接替了他,又是一輛蘇軍坦克,7輛蘇軍坦克十分鍾內被擊毀。
也許是樂極生悲吧。又一大批蘇軍撲過來。南德人爬進一輛戰場上丟棄的蘇聯坦克,試圖用坦克裏的機槍對付蜂擁而來的蘇軍,被裏麵蘇醒過來的一個士兵打死。
自東而來的蘇軍越聚越多,更多的坦克瘋子一樣猛撲過來,德軍反坦克排全部陣亡,蘇軍坦克一氣突進400多米,眼看就要把德軍趕到崖壑邊。德軍戰士們從兩側揮動著反坦克手雷、噴火器和燃燒瓶衝過來了,他們像螞蟻啃噬大像一樣,用噴火器焚燒坦克發動機艙室,高舉著燃燒瓶與坦克同歸於盡。
這塊彈丸之地成了要塞,西進的蘇軍就像海流撞上了堤壩一樣被攔腰斬斷,於是惱羞成怒,集中了上萬人的兵力,對隻有933德軍的梅列法要塞發動了三天的進攻。
到了第三天下午,德軍隻剩下200人了,在首當其衝的東麵隻剩下15人了,而且沒有軍官,由一個東普魯士伯爵的長孫、德軍現役下士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