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和哈耶克:何必爭誰是誰非
領導能力
作者:何帆
《凱恩斯大戰哈耶克》
作 者:[美] 尼古拉斯·韋普肖特
出 版 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定 價:59.00元
【 智囊推薦 】
《通論》、《通往奴役之路》,這些思想的兩位奠定者——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和弗裏德裏希·馮·哈耶克,隔著一道巨大的深淵,凝視著彼此。從大蕭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戰後恢複到當前,資深記者尼古拉斯·韋普肖特詳細梳理了20世紀兩位經濟學巨人之間的這場論戰。兩位大師的不同願景影響了世界經濟的起起落落,迄今仍牢牢地掌控著它的走向。
想象一下有一個買賣思想家股票的股市。過去和現在的思想家都可以上市交易,他們的行情有漲有落。有些經典的思想家是藍籌股,他們的沉浮主導著時代的精神。也有些風光一時的思想家很快就被人遺忘,甚至被迫退市。有時候,會出現一匹“黑馬”,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思想家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突然受到熱捧。活躍在股市的交易者有的是投資者,堅信長期持有、價值投資,對自己信仰的思想深信不疑;也有些交易者是投機者,他們並不看重思想家的內在價值,而是更關心同一時代的人們更偏愛哪個思想家,隻要站隊站得準,他們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不要以為這個股市隻是少數知識分子參與的市場,這個市場上的行情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思想家即使在死後也難以得到清淨,後來的崇拜者和反對者會不斷把他們抬出來,或是祭奠,或是鞭笞。我們想要完全做到特立獨行亦是難上加難。思想界就是一個江湖,江湖多恩怨,有時候你已經得罪了別人,自己還莫名其妙。
爭論由來已有,恩怨不缺狂熱
哈耶克和凱恩斯是經濟學界兩個最大的藍籌股。如果說愛情是文學家最喜愛的主題,那麼自由放任和政府幹預之爭就是經濟學家最喜愛的主題。盡管他們心裏也知道爭來爭去爭不出個什麼,但從來沒有什麼話題能夠如此激發經濟學家的狂熱。在追隨者看來,哈耶克就是自由放任的代表,而凱恩斯則是政府幹預的代表。你是哈耶克一派的呢,還是凱恩斯一派的?你必須要做出選擇。每一派都認為自己才是正宗。他們之間的恩怨,甚至超過了金庸小說中華山派“氣宗”與“劍宗”的門戶之爭,而是達到了“正派”與“魔教”間水火不相容的程度。
正如拉羅什福科曾經說過的,“大多數虔信者讓我們對虔誠感到厭惡”。哈耶克和凱恩斯之間的分歧究竟在哪裏?他們的大多數追隨者其實也說不出來。正因為如此,我覺得讀讀尼古拉斯·韋普肖特的這本《凱恩斯大戰哈耶克》或許能給我們更大的啟迪。在作者的筆下,凱恩斯和哈耶克不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還原了他們有血有肉的真身。他們的命運和時代的命運交織在一起,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交織在一起。要想把他們的思想分歧區分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凱恩斯比哈耶克年長16歲。盡管哈耶克同凱恩斯一樣,也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但和凱恩斯相比,哈耶克一直有一種隱隱的自卑感。凱恩斯身上有一股高高在上的貴族氣質,他當時已名滿天下,而且辯才無礙。哈耶克則從奧地利剛剛來到倫敦,連英語都講不好。他跟隨米塞斯學習的奧地利學派,在英國經濟學界幾乎無人知曉。就像作者所說的,這是一場龜兔賽跑,一開始,凱恩斯就像兔子一樣一溜煙衝了出去,而哈耶克還在起跑線慢慢地爬。但哈耶克自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勁。1931年,哈耶克在倫敦進行了四場講座,招招指向凱恩斯剛剛萌芽的經濟學新思想。之後,哈耶克又發表了一篇對凱恩斯《貨幣論》猛烈批評的文章,發表在倫敦經濟學院的《經濟學刊》上。這篇措辭激烈的評論文章激怒了凱恩斯,他馬上寫了一篇文章回應,並在文章中順帶著把哈耶克幾年前的《價格與生產》一書批了個體無完膚。這樣的辯論絲毫無助於學術的進步。遠在大洋彼岸的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奈特關注著這場辯論,他倍覺失望。他說,根本弄不明白這兩個人究竟要爭論什麼。
凱恩斯很快就休戰了。不是出於紳士風度,而是因為他正在構思一部更宏大的著作,那就是《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以下簡稱《通論》)。凱恩斯發現他無法贏得政策決策者的支持,也無法說服像哈耶克這樣的同代經濟學家,於是他希望借助這本《通論》,在年輕學者中傳播自己的思想。這本《通論》盡管晦澀難懂,但它很快引發了一場“凱恩斯革命”。尤其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哈佛校園,《通論》吸引了所有35歲以下的經濟學家。著名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凱恩斯的新思想就像一種病毒入侵到太平洋的一個孤島部落,所有的人都被傳染上了。比加爾布雷思他們年長的經濟學家漢森起初懷疑凱恩斯的思想,後來成了堅定的支持者,他寫了一本《凱恩斯理論指南》,儼然成為十字軍東征的領袖。沒有一個人在傳播凱恩斯主義方麵比薩繆爾森的貢獻更大,他的《經濟學》教科書影響了幾代經濟係的學生。希克斯原本是哈耶克陣營的大將,後來改投凱恩斯陣營,正是希克斯發明了IS-LM框架,把艱澀的凱恩斯思想用圖形清晰地表達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