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家是誰?
領導能力
作者:尼古拉斯·韋普肖特
【 原著節選 】
《凱恩斯大戰哈耶克》
自哈耶克和凱恩斯第一次交鋒以來已經過去了80年,是誰贏了這場經濟學史上最著名的決鬥呢?幾十年來,凱恩斯似乎在混戰中略占上風,但很難說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他的傳記作者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解釋說:“在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學辯論中,哈耶克敗給了凱恩斯,我想,這倒不是因為凱恩斯‘證明’了自己的觀點,而是因為,一旦世界經濟陷入崩潰,沒人會特別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它的崩潰。”
盡管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人們多次宣稱凱恩斯主義已死,但弗裏德曼在1966年承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現在全都是凱恩斯主義者;換言之,沒人不再是凱恩斯主義者”。這種說法要準確得多,甚至,它還略帶調侃地對21世紀初經濟學的狀況做了評估。凱恩斯和哈耶克兩人之間的關鍵區別(即從上至下地從宏觀角度還是從下至上地從微觀角度理解經濟更好)使得凱恩斯把持優勢。他的宏觀方法,如今得到了普遍的應用,諸如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概念,已經成為經濟學家衡量經濟的重要工具。一如弗裏德曼所說:“我們使用了《通論》中的許多分析細節;《通論》改變了我們研究和分析的關注點,我們全都至少接受其中的一大部分。”
弗裏德曼憑借貨幣主義藥方改善了凱恩斯主義,但並未取而代之。“(貨幣主義)從凱恩斯的研究中獲益良多,”1970年,他寫道,“如果凱恩斯今天還活著,他毫無疑問地會衝到(貨幣主義)反凱恩斯革命的最前線。”凱恩斯一直在尋找大規模失業的治療辦法。他的補救措施是增加總需求。他提出了大量的途徑:通過貨幣手段,降低利率,將新的資金投入經濟;稅收減免;公共工程。
誰是凱恩斯哈耶克大戰的勝出者,弗裏德曼的位置提供了最準確的衡量線索。在經濟學上,弗裏德曼偏向凱恩斯,他經常讚美凱恩斯的經濟學,尤其是《貨幣改革論》。哈耶克承認:“米爾頓的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彼此之間存在更多的共同點,而我和兩者的共同點都不多。”然而,在政治上,弗裏德曼更接近哈耶克。凱恩斯認為,國家幹預是改善公民生活的合適途徑。弗裏德曼讚同哈耶克,認為隻要國家幹預經濟,就會阻礙自由市場創造財富的能力。弗裏德曼讚同減稅,而不讚同凱恩斯推薦的向經濟體內注入更多資金,僅僅是因為他相信政府規模會因為減稅而收縮。在這方麵,哈耶克邁的步子很大。哈耶克的反政府幹預理念鼓舞了整整一代人。
一方麵,哈耶克慶賀蘇聯解體,另一方麵,他又覺得,普遍采用經濟規劃,意味著凱恩斯擊敗了自己。按弗裏德曼2000年所說:“誰在知識界論戰裏勝出是毫無疑問的……較之1947年,當今知識界對中央規劃和控製是不怎麼支持的。但要判斷誰在實踐論戰裏勝出,這就難說多了。今天的世界比1947年時離社會主義更近了。在幾乎每一個西方國家,政府如今的開支都比1947年要多……政府對商業的管製也更多了。”
哈耶克采取絕對主義的立場:由於沒有人能知道社會中每一個成員的想法,而市場價格又是揭示他們矛盾需求的最佳指標,那麼,對經濟施以任何的指導都是多餘的。在凱恩斯主義聲勢極盛的時期,他無法吸引支持者,這似乎逼得他把自己的主張推到了近乎荒唐的限度。他希望國家權力收縮到最小,希望經濟的每一個元素,甚至貨幣發行權,都在私人手裏,因為他要挑戰國家製造貨幣的壟斷權力。這樣一來,他就跟弗裏德曼的意見直接相悖了。弗裏德曼盡管也希望政府最小化,但相信經濟應當受到管理,以實現穩定發展。弗裏德曼選擇的工具是貨幣政策,它需要通過國家掌握的中央銀行來操作。哈耶克認為貨幣發行是終結商業周期的關鍵,而商業周期,又是他和凱恩斯的共同關注點。“我認為,如果貨幣體係不受政府幹預,我們就沒有產業波動,也沒有蕭條時期了。”哈耶克斷言,“如果你把貨幣發行交到企業手裏,能否維持貨幣穩定決定了它們業務的成敗,這樣一來,情況就完全改變了。”
兩位倡導哈耶克概念的領導人,羅納德·裏根和撒切爾夫人,對國家做了一定的收縮,令得自由企業蓬勃發展。在哈耶克90歲生日那年,撒切爾夫人寫信給他:“到這個星期,我就榮幸地擔任首相10年了……你的工作和思想,帶給我們絕對關鍵的引領和鼓舞;我們欠了你很大一筆人情債。”撒切爾夫人授予哈耶克名譽勳位,這是英國的最高榮譽。但哈耶克並不完全認可這些恭維。1985年,米塞斯的繼女吉塔·塞倫尼(Gita Sereny)在接受采訪時說,哈耶克曾煞費苦心地指出:“當然,說是我給了撒切爾夫人建議,那可不是真的。”同樣,1989年,《福布斯》的一位撰稿人請哈耶克評價裏根和撒切爾夫人的成就,哈耶克的失望情緒亦可明顯看出。他認為他們的政策“很合理,恰如我們此刻的期待。他們的雄心並不高遠。”無論是撒切爾夫人還是裏根,都不曾朝著哈耶克以私人企業取代國家的最終目標邁出過哪怕一小步。在兩位領導者當中,盡管撒切爾夫人起步的基礎較低,接手的是一個亟待改革的混合經濟,但她的成就最大。裏根的哈耶克言論,遠遠超過了他對政府規模的縮減意願,在他執政期間,聯邦預算不斷膨脹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