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安住,讓心莊嚴
領導能力
作者:許正
《讓心安住》
作 者:陳春花
出 版 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定 價:35.00元
【 智囊推薦 】
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為了快樂,為了得到自己所要的滿足。得到快樂和滿足,會有很多的途徑和方法。以價值和意義來衡量一件事,就需要一個外在的評價標準;因為價值判斷有非常強的取向性,每個人會有很大的差異。在本書中,作者將自己的領悟及感受寫出,供更多願意尋求心健康的讀者做參考。
陳老師是我非常尊敬的企業管理領域的學者和專家,我認為她是中國企業管理學術界少有的思想家,她對中國企業的管理洞察和提出的見解,總能讓人耳目一新。但是沒有想到陳老師在佛法的學習和修持方麵也很有造詣,尤其是當她把前往不丹的經曆,和修學佛法的體證整理成《讓心安住》這本書的時候,這對中國企業家群體,對中國企業管理學界的幫助之大,我認為絲毫不亞於她在管理理論方麵所做出的貢獻。
陳春花老師在書中利用她參訪不丹,並且參加閉關課程的機會,將她多年在企業管理方麵的認知結合參加閉關訓練和禪修的體證,做了完整和通盤的思考。書中提出的對佛法的理解,以及佛法對中國企業家和企業家群體心靈的成長,乃至佛法和現代科學理論、管理學理論的結合,都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本人有幸接近佛法多年,也受益於在佛法方麵的學習和思索,當看到這樣一本書的時候,內心中充滿了喜悅。
一個無法釋懷的命題
這本書的題目很有意思——《讓心安住》,其實這就是佛法的目的。我們每一個人從生到死,我們的心念四處飄動,沒有歸宿,在痛苦和漂流中渡過一生。我們一生中,往往將那些虛妄的、不真實的境界視為真實,我們的內心沒有安住之處,這個苦惱不僅當代人有,人類社會自古就有。如果談到佛法的起源,佛教的創始者古印度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太子,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些苦惱和困惑,開始修行,最終達到了覺悟的境界,並且將他的覺悟用四十九年的時間傳授給一切有緣的眾生,後人稱太子為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中就曾說到佛陀之所以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關於讓心安住這個話題,在中國廣為流傳的大乘經典《金剛經》裏麵一開始就提出了這個讓人類無法釋懷的命題。
佛陀有一個弟子叫須菩提,他在解釋空性方麵是所有弟子中最高明的。一次他向佛陀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金剛經》中說“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個心的問題太大了,我們這些善良的人們,當他們升起了要獲得無上覺悟的誌向,發了這個大的願心之後,我們該如何安住自己的心,並且如何降服那些奔湧不熄的煩惱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佛陀慈悲開示,因此成就了一本在法界廣為流傳的《金剛經》,這一部經甚至成了中國禪宗曆史上慧能祖師的悟道經典。
當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在一個深夜,向六祖慧能開示心性的時候,用的就是《金剛經》。當弘忍大師讀到“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句的時候,六祖大師恍然大悟,過去的一切迷惑豁然消散,他感歎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圓滿”!
可見讓心安住這件事太重要了,在我們這些煩惱眾生看來也太奇妙了。那麼我們的心該如何安住呢?其實佛陀已經向我們講說了許許多多的方法,在陳春花老師訪問不丹修行的過程中,也跟隨不丹的冉江仁波切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