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趨勢”當革命
組織發展
作者:劉戈
《新工業革命》
作 者:[美] 彼得·馬什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定 價:49.00元
【 智囊推薦 】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人類的製造業可以分為五個階段,我們現在正處於個性化量產階段。這一概念推動了產品多樣化從定製化量產繼續向前發展。然而,這一生產方式甚少用於生產特殊到獨一無二的產品。作者敏銳地指出,在新工業革命時期,開發新概念,加強公司間合作,並將研發成果應用於新產品所帶來的利益將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革命”已經成為暢銷書界的一大爛詞。此類或許可以歸類為“未來學”的著作,一直是中國讀者的最愛,以前喜歡用“趨勢”、“浪潮”、“未來”、“展望”、“前瞻”等等,但這些詞彙顯然不如“革命”二字更能讓人心旌搖蕩、血脈噴張。
革命意味著推到重來,意味者重構秩序,所以對所有使用這種大詞兒的說法我都抱有警惕。尤其是說到經濟發展、說到工業製造、說到生產模式、說到管理方式,哪來那麼多革命?目前在曆史發展中的偉大轉折,都是在發生了若幹年之後,人們才慢慢發現,從來沒有一場被發現並準備的革命在經濟領域發生過。
所以《第三次工業革命》肯定是本爛書,當然以此類推,我在這裏推薦的這本《新工業革命》雖然比那一本好點,但依然是本爛書,可我依然要向大家推薦這本爛書。有些書是因為寫得好流行的,有的書是因為出的及時而流行的,你在饑餓的時候不能抱怨一頓粗陋的飯菜,此類“革命”的書值得一翻就是這個道理。要不,你就真out了。
“革命”更多時候隻是一種趨勢
這本書誕生的背景是歐美對製造業的重新關注。2008年的一場金融危機讓美國人徹底明白,隻靠金融隻靠現代服務業是不能夠支撐起一個大國經濟的。在此之後,新上任的總統奧巴馬力排眾議,向瀕於破產的通用汽車伸出了援手,讓這家重病纏身的汽車企業終於活了過來。在第一個任期裏,奧巴馬多次前往底特律、芝加哥等老工業城市,向工人噓寒問暖。在和病中的喬布斯見麵的時候,奧巴馬還認真的提出了一個看起來有些過分的要求:“為什麼不把蘋果的生產工廠搬回美國。”奧巴馬的所作所為,早已不能被看作是為了贏得選票向工人階級的示好,重振製造業已經成為美國政府到民眾的普遍共識。2011年,美國丟掉了保持了100多年的全球第一製造大國的桂冠,這進一步刺激了美國人的神經,有關工業的話題突然之間熱了起來,相關的專著也一夜之間湧現出來。而對中國而言,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帽子後麵是高額的環境資源成本、人權成本,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的轉型也是上上下下關注的焦點。於是,新工業革命的話題也變的十分應景。
老實說,這本書可以有一個更加準確的名字——《世界工業發展曆史故事選》,這也是本書的有趣之處,它介紹了很多在普通讀者視線之外的工業發展故事,包括鋼鐵業的興衰、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由來、記憶金屬在熱水壺上的應用、軸承和內燃機作用、液晶屏的玻璃是怎麼製造出來的等等。作者是《金融時報》的產業記者,對製造業很熟悉,善於用簡練的語言把製造業五花八門的專業術語翻譯成通俗的語言。但遺憾的是,從這些零散的案例中我們並不能找到新的技術革命必將發生以及如何發生的邏輯。這種書到底在邏輯上有多粗陋,隻要你認真看看對中國製造的描述和分析部分就夠了。實在隻是些浮光掠影的老生常談和淺嚐輒止的淺顯分析。